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脱贫路上新农人·劳务尖兵】张生春:一碗凉皮的生意经

 2020/10/19/ 09: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见习记者 王倩

【脱贫路上新农人·劳务尖兵】

张生春:一碗凉皮的生意经

编者按:

  脱贫攻坚,群众是基础,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迎来美好幸福新生活。近年来,我省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育产业、强保障、树信心,授民以渔。帮助贫困群众勇敢地迈开双腿奔富路,把贫困的帽子甩出去,将致富的信心赢回来。

  事实告诉我们,脱贫致富的路子千万条,只要肯思量、找出路,就能活得精彩,走得铿锵!时值脱贫攻坚收官之际,甘肃农民报特推出“脱贫路上新农人”栏目,讲述这些“劳务尖兵、电商达人、养殖牛人、种植能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酸甜苦辣,展现陇原儿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以飨读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见习记者 王倩

  “老板,来份凉皮。”

  “好嘞!您稍等。”凉皮切条,面筋切块,装盘、配料、搅拌,不到两分钟,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凉皮就上桌了。

  张生春的老家在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今年56岁的他已经开了十几年店。卖凉皮之前,老张在老家种了4亩地,由于降水少,基本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只好外出打工,就这么在靖远的时候学会了做凉皮。

  1990年儿子出生,张生春便回家做起了凉皮生意。2005年,他听战友说,贵州的凉皮一碗要5元,而武威一碗才卖1元。于是,老张又去贵州闯了闯。谁知一年多时间,钱没挣上反而被人骗了1万多,这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无奈之下,老张把老家的地交给村里人种,2006年那一年,又和老婆背井离乡来到兰州,一边打工一边在酒泉路鼓楼巷租摊位卖凉皮。经过几年打拼摸索,张生春两口子发现经营凉皮店比打工挣钱多,便决定专心做凉皮,凑钱租了间10平方米大的店,把凉皮摊升级为凉皮店。

  由于之前的凉皮摊积攒了一些口碑,寻迹来凉皮店的人就多了起来。考虑到每个人口味不同,老张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改良,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销量、收入随之也翻了几番。

  2013年,张生春用自己卖凉皮挣的钱在兰州买了一套70几平米的二手房,首付20几万,又向银行贷了一些款,这才安了家。老张打算再好好干几年,等还了房贷,还要给儿子结婚攒点钱。看似简单的凉皮,其实工序很繁杂,从和面、醒面、洗面到凉皮出锅,要经历好几道工序,制作颇为耗时。张生春前一天下午和好面,第二天早上3点就要起来蒸,等到凉皮蒸好再拿到店里就差不多9点了,生意好时能一直卖到晚上11点。小凉皮也分淡旺季,夏季生意最好,一天能卖1000元左右,一个月净收入也有1万多,冬季虽说差一些,一天也能卖500元左右。

  收入多少并没有过多影响老张的心情,他最在乎的是经营小店的这份自由。

  生意好时老张也动过心思:10平米的店有点小,坐不了几个顾客;想租个大一点的地吧,又担心换了老顾客找不着。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袭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老张还是决定走得稳一些,于是又将这个10平方米的小店的合同续签了两年。“等疫情过去,风平浪静后再慢慢踅摸着扩大经营吧。”张生春琢磨道。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