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通讯员 张卓宁
时光清浅,岁月有痕。在陇南礼县,有这样一位老兵,满脸的皱纹里珍藏着生死故事,沉沉的勋章上凝结着珍贵的荣誉。
退伍复员之后,他成为地方建设的行家里手,为家乡事业添砖加瓦,用自己的一生抒写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彩人生。
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张奉德。
年轻时的张奉德。(资料图)
张奉德,1929年出生。1951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技术学校,主修苏制高射炮和各种观测仪器操作。1953年1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十六军四十六师独立高射炮营任炮兵技师职务。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朝鲜战争爆发后,风华正茂的张奉德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入朝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卫清川江大铁桥。尽管他现在听力不佳,但记忆力却很好,入朝作战的每个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营在朝鲜共击落击伤37架敌机。”张奉德老人用坚定的语气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当时,前线穿插的部队打得异常惨烈,伤亡人员不断被转运下来,看到这样的情形,志愿军战士燃起满腔怒火。张奉德说,“当时我就在心中暗暗发誓——不把美帝赶出朝鲜绝不回国!”
“随着战争情形的变化,我们的部队向南推进,半年后在三八线附近安营扎寨,负责继续射击敌机。”据张奉德介绍,“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字后,野战部队一批一批回国休整,唯有高炮部队一律不动,就地坚守。虽说停战了,但敌人的飞机还是不断在侦查。”
“我在部队除了管理武器弹药外,还负责修理火炮故障。没有敌机骚扰时,我就为战友上文化课,为营连干部复习语文、数学。由于我表现较好,1956年被批准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张奉德回忆道。
战士张奉德(左二)在前线。
“停战后,志愿军战士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从1953年底到1958年4月我们回国时,朝鲜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恢复得很好了。”张奉德老人欣慰地说,“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回国后,张奉德所在的高炮部队被调往大连驻守海防。1966年1月,张奉德转业到兰州,组织上安排他先后在兰州市物资局、城关区物资局、五金厂等单位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奉德在地方建设中也时刻冲在最前面。工作中,张奉德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知识,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将物资调运等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1979年4月张奉德调回礼县任食品公司副经理。在食品公司工作的18年里,他从外行变内行,成为食品战线上的行业标兵,为当地的食品事业继续贡献力量,直到1987年退休。
张奉德现已92岁高龄,但他仍念念不忘党的教诲,总是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义务宣传党的新方针、新政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新时代老人”。
“只要我活着,就要说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话,就要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这是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也是这位老兵最朴素的心愿。
相关新闻
- 2020年10月22日【听老兵讲抗美援朝故事】闻令而动急行军 昼伏夜出殊死战——记抗美援朝老兵袁立志
- 2020年10月21日闻令而动急行军 昼伏夜出殊死战 ——记抗美援朝老兵袁立志
- 2020年10月20日【听老兵讲抗美援朝故事】还唱“我是一个兵”——记抗美援朝老兵胡秀芳
- 2020年10月18日【听老兵讲抗美援朝故事】冯自信的家国情怀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