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一副老花镜、一件蓝色外套,声音铿锵,精神矍铄,记者日前在庆阳市西峰区见到抗美援朝老兵袁立志时,他戴着抗美援朝纪念章,抱着一些老照片,健步向记者迎来。
老人已八十有五,但身体硬朗,听力很好,只是看文字时需要借助放大镜。“在朝鲜作战时,因长时间遭受炮弹烟熏,导致右眼失明。”袁立志说。在民政部颁发的革命残疾军人抚恤证上,记录着老人的失明状况。
袁立志出生于平凉市泾川县原高平公社,1949年参军入伍,跟随部队到四川剿过匪、修过铁路、搞过生产,之后又先后到陕西凤翔、山东曲阜接受教育、进行培训。
1951年1月,袁立志所在的六十四军一九○师五十七团作为第三批入朝作战部队,从辽宁丹东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袁立志是五十七团的传令兵,跟随部队一同抵达朝鲜战场。
“敌人轰炸机投下的燃烧弹很密集,为了不暴露目标,部队白天隐蔽,晚上行军。”袁立志老人回忆,到达朝鲜后,部队开始挖防空洞,起初一个排一个洞,后来一个班一个洞,再后来一个人一个洞,以最大限度减少敌机轰炸造成的伤亡。
炒面、小米、干馍、大衣、行军锅、枪支弹药……这是入朝战士的“标配”。“我们是第三批入朝作战部队,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是寒冷依旧,战斗也会随时打响。”袁立志说,经常是工事刚修好,敌机就来炸毁了。
一天晚上,袁立志所在的连队接到营部作战命令,部队紧急集结。连长郭银吉带着130多人,经过二十多公里的急行军,抵达战场。作为传令兵的袁立志,带着一杆装有10发子弹的马枪和100多发子弹,一边向排班传达作战命令,一边向敌人进攻。
“战场在一片树林里,我们和敌人摸黑作战,大约隔着100多米,嗖嗖嗖的子弹来回穿梭。”袁立志回忆,战友们找大树或土堆作为掩体,但是由于敌人陆空联合作战,很多同志当场牺牲。
“我们连队130多人,最后只剩下了13个人。”袁立志动情地说,“因为我年龄小,大家都保护我,我有幸活了下来。”
袁立志所在的连队撤回后,迅速补充兵员,大约一周后,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袁立志跟随连队辗转奔波、英勇作战,由于长时间遭受炮弹烟熏,他的眼睛开始泪流不止,慢慢睁不开了。
在野战医院检查后,确定为炮弹烟熏所致,因眼睛受损严重,袁立志右眼失明,转回国内接受治疗。
康复后,袁立志先后在西北革命残疾军人学校、西北荣军速成初级中学接受了集中教育,后被分配到庆阳合水县、镇原县及地区文化局工作,在庆阳这片热土上继续贡献力量,直到退休。
袁立志老人整理奖章。
袁立志老人向记者展示奖章。
袁立志(后排右一)西北荣军速成初级中学毕业留影。
袁立志的西北革命残疾军人学校毕业证书。
老兵行军礼。
相关新闻
- 2020年10月20日【听老兵讲抗美援朝故事】还唱“我是一个兵”——记抗美援朝老兵胡秀芳
- 2020年10月18日【听老兵讲抗美援朝故事】冯自信的家国情怀
- 2020年10月15日巾帼不让须眉——记抗美援朝老兵胡秀芳
- 2020年10月13日【抗美援朝老兵讲故事】 冯自信的家国情怀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