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帮扶 特色产业促脱贫
——我省构建扶贫产业体系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2017年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省直接投向贫困户用于支持发展生产的资金非常少,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培育明显滞后、基础明显薄弱、体系明显不全,导致产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但这一切,都在2017年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全省上下三年的苦干实干,我省产业扶贫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成为脱贫攻坚亮点中的亮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甩开膀子拉开架势狠抓产业扶贫
坚持“六年任务三年干,三步并作两步跑”;紧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色优势,确定了“牛羊菜果薯药”六大扶贫产业;拉开架势构建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2017年5月以来,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甩开膀子、拉开架势狠抓大抓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介绍说。
据统计,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9元,较2017年增长19.2%;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1.8元,较2017年增长23.3%。2018至2019年,全省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劳务”脱贫的人口达131.45万人,占到脱贫总人口的76.8%。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7元,同比增长6.7%。
“从全省调研情况看,贫困群众对到户产业扶持政策交口称赞,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农业农村整体上呈现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市场旺、收入增、百姓喜的良好局面。”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旺泽告诉记者。
李旺泽介绍,我省产业扶贫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能够取得决定性进展,得益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围绕解决“没钱干”的问题,全省千方百计筹措和整合各类资金,2018年至2019年,全省共落实到户种养产业扶持资金155.6亿元,扶持贫困户109.4万。2019年-2020年,扶持20.18万户贫困户发展了“五小”产业,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围绕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一方面加快龙头企业培育进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2018年以来,全省75个贫困县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937家,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2017年-2020年,下达扶持合作社资金5.96亿元,扶持合作社5597家,实现了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围绕解决“闷头干”的问题,组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及马铃薯等9个特色产业产销协会,初步构建起了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销售网络体系。围绕解决“不白干”的问题,设计开发了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努力实现对有意愿贫困户的主要增收种养产业全覆盖。保险补贴品种从2018年的69个、扩大到了今年的96个,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
农业生产从“传统”走向“现代”
产业扶贫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梁仲科告诉记者,在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强有力的支持下,全省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产业的积极性高涨,规模明显扩大,效益明显提升,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据行业预计,2019年较2017年相比,全省牛存栏458.8万头、增长8.2%,出栏212万头、增长6.9%;羊存栏2000万只、增长8.7%,出栏1562万只、增长10.4%;蔬菜面积910万亩、增长6.5%,产量2750万吨、增长8.5%;苹果面积657万亩、增长3.5%,产量650万吨、增长41.3%;马铃薯面积1026万亩、产量1500万吨、增长28%;中药材面积465万亩、增长3.0%,产量130万吨、增长5.5%。
“全省六大特色产业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特色产业呈现出了区域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梁仲科说。
贫困地区山大沟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群众的信息相对闭塞、市场意识不强,弱、小、散特征非常明显,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这是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中的一个痛点和难点。怎么办?
李旺泽告诉记者,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企业和市场。为此,全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截至目前,全省贫困村3.31万个合作社,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达到75%以上,探索出了带贫益贫的“蓝天模式”“中盛、中天模式”“德青源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200多万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人均增收4000元,比2017年增长了40%以上,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而通过大力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更极大提高了我省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省内外各大终端、经销商对我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给予了高度赞扬,对“甘味”特色农产品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扶贫产业新业态助力群众增收
创新是产业扶贫的动力,尤其需要注重的是经营方式的创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电商、科技等扶贫新业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省文旅厅资源规划与乡村旅游处副处长王兴海介绍说,2016年以来,我省累计扶持贫困地区702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9306户。完成8223个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器材设备配备,在贫困地区建成379个乡镇数字服务点、634个村数字文化驿站。建设各级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认定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1家。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01个,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村。截至今年底,预计全省旅游专业村累计达1270个、农家乐累计达21500户。
电商扶贫方面,全省扎实推动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75个贫困县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有贫困村的乡镇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93%的深度贫困村实现电商功能覆盖。累计争取到73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现58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副处长牛强告诉记者。
同时全省还大力推广复制电商扶贫“陇南经验”“广河模式”和“环县模式”,积极适应电商直播新业态发展趋势,加大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持续扩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2019年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162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380元。今年1-10月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149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320元。
在林果产业、农产品加工、科技产业扶贫方面,记者了解到,经济林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户数由2012年1.08万户5.91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3.82万户83.5万人,分别增长21.06倍和13.12倍,优势县区林果纯收入已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实施的100个农产品加工改造提升项目,培育100个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产业扶贫项目157个,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全省引进东部新技术120余项,资金1.36亿元;支持58个贫困县实现“一县一产业一项目”,引进新品种70多个、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70余项;选派“三区”科技人才8387人次、科技特派员万余名。十八大以来,共为58个贫困县落实项目480多项、经费2.1亿元、培训农户3.5万人次,带动1.6万户贫困群众增收9.6亿元,探索建立出“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东西协作攻关、人才团队下沉”的精准扶贫模式。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17日做强特色产业促高质量脱贫——甘肃省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工作综述
- 2020年11月16日华亭:发展扶贫产业助增收
- 2020年11月13日【兰山论语】树立长远思维 抓实扶贫产业
- 2020年11月10日甘肃省政府国资委积极推动归口管理企业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