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为了19.1公里的安全!“90后”“隧道医生”的故事讲给你听

 2020/11/26/ 18:16 来源:每日甘肃网

漳县大草滩乡木寨岭银装素裹 韦德占 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初冬,定西市漳县连绵起伏的山川银装素裹。

  位于漳县大草滩乡的木寨岭,海拔处于2390至3214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6℃—7℃,冬季冰雪天气长达七八个月,最低温度零下35℃。

  全长19.1公里的木寨岭隧道,是兰渝铁路第二长隧道。隧道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高寒缺氧以及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频发,被称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被专家判定为“特极高地应力”,刷新了我国地应力等级极限。

  迎着刺骨的寒风,兰渝铁路线漳县桥路工区20名平均年龄26岁的“隧道医生”,爬冰卧雪,酣战一线,抢抓“天窗点”到隧道巡查安全隐患进行施工养护,极低的温度,对养护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从每年的国庆节开始到第二年5月份,雪是管护工区的常客。”扎根木寨岭整整4年时间,漳县桥路工区班长王尧已经记不清这里下了多少场雪。

全长19.1公里的木寨岭隧道

海拔处于2390至3214米之间的木寨岭

  肩负着被称为全国铁路极高风险隧道之一的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的管护任务,自然条件的严酷和繁重的管护工作,是他们每天都面对的课题。他们每月要对木寨岭隧道重点区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大多数时候都是步行检查,每个人都要步行6公里以上对隧道内渗漏水、隧道裂纹、消防设备、排水设施等进行仔细检查。

  除了对木寨岭隧道的特殊照顾外,他们还要做好汛期的防洪防汛和冬季的除雪除冰季节性工作。每当有雪降临,无论是白天黑夜,27岁的王尧和同样是“90后的同事们便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经常火速奔赴一线实施道岔扫雪除冰工作,为铁路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降雪天气,“90后”“隧道医生”坚守隧道口扫雪除冰为铁路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王尧(左二)和工友们在木寨岭隧道口

  王尧是陕西洛商人,4年前,毕业于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他,就与兰渝铁路线结缘。从起初的隧道克缺及静态验收工作,到如今的一线管护,他将最青春的年华,都献给了铁路桥隧事业。

  4年来的刻苦钻研,炼就了王尧高超的技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步行板预制、河床断面测量、水标尺测量、砂浆抹面等工作,他已熟练掌握。

  “木寨岭隧道的‘天窗点’时间是12点,但实际上我们从早上10点就开始做准备了,进入隧道抢抓时间进行检修,直到晚上10点才能出隧道。”王尧告诉记者,除了木寨岭隧道的管护,他和工友们还守护着兰渝铁路首阳山隧道进口至西河大桥72.46公里线路桥隧设备的安全稳定,区间包含隧道10座,最远的首阳山隧道,光路上要耗时4个多小时。

  面对复杂的木寨岭隧道,王尧和同事们不敢有一丝松懈和马虎,他们不断查阅施工图纸,认真分析病害规模,不放过渗漏水、隧道裂纹、消防设备、排水设施等每个细节。

  在工作中不断获得自信的王尧,谈及1岁半的的女儿时,这位铮铮汉子却眼眶湿润了,他说,每次去西安老家探亲只有短短2天时间,“认生的女儿刚混熟,却又不得不离开,分别时,都让妻子和家人带孩子出去玩,自己偷偷离开……”

“90后”“隧道医生”正在养护检修设备

位于木寨岭隧道旁边的漳县车站

  作为漳县铁路工区“90后班组唯一的“女将”,2年前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杨红梅成为兰渝铁路线上一名“铁路人”。从小在兰州榆中县城长大的她,第一次踏上木寨岭的土地,就对眼前的大山和荒无人烟的工作地“大吃一惊”。

  “原以为是客运卖票的工作,结果成了资料员。”开朗乐观的杨红梅并没有被眼前的现实所击败,她调整好心态,选择了坚守一线,并深信越是基层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绽放光芒。

  运用学校所学知识,26岁的杨红梅在工区工作中成绩斐然,也是“90后班组成员中的开心果。更为庆幸的是,杨红梅在铁路线上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优秀的她与同事彭文博两情相悦,即将步入婚姻殿堂。

  “我们所承担的安全保障工作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虽苦,精神不苦!这群“90后“隧道医生”为了兰渝铁路大动脉的通畅而默默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祥和与平安。

漳县大草滩乡木寨岭银装素裹

“90后”“隧道医生”正在进行养护作业

  本文图片摄影: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