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产业花开幸福来——白银市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专责组工作纪实

 2020/12/14/ 10:33 来源:白银日报 记者 马晓微

产业花开幸福来

——市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专责组工作纪实

  白银日报记者 马晓微

  产业扶贫是我市脱贫攻坚措施中的一张王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实现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拔掉穷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高位推进,经过全市上下苦干实干,我市产业扶贫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

  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履行产业开发专责组组长单位职责,把产业扶贫作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的头等大事来抓,实行“部门单位包抓督导县区、县级领导包抓督导乡镇、干部职工包抓督导贫困村”的工作责任制,通过进村入户、进企入社、进棚入园,问询基层民意,分析研判农情,对症靶向治疗,确保了产业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位。

  特色产业形成“小气候”。我市坚持把产业到户精准扶持和区域产业体系构建有机结合,以“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为抓手,投入到户扶持资金13.5亿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小杂粮、黑毛驴、水产养殖、文冠果”等十大特色产业。全市建成脱贫产业园330个,特色产业园403个,带动贫困户9.13万户、38.32万人,贫困户依托十大特色产业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元,占人均脱贫指标4000元的79%。

  区域产业完成“全布局”。产业兴旺,脱贫有路。只有打破原来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效益低下的产业局面,合力科学布局,才能加速发展。我市坚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重点建设以沿黄沿灌大农业为轴心、以三县两区区域特色农业为翅翼的“两沿五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市,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稳定脱贫致富的产业,基本形成农场务工型、劳动密集型、相互结合型三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新型主体开始“挑大梁”。我市围绕以工业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念,新引进新希望、新疆润丰、河南牧原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投资规模200多亿元,创造了招商引资白银速度,抢占了“招商、招资、招才、招智、招业”五位一体的承接产业西进先机,带动了全市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80家,家庭农场1839家。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把21.6万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人均增收4000多元,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

  产销对接连通“大市场”。为了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增收致富,我市积极拓展省内省外联动、有形无形结合、线上线下融合、产地销地匹配的农产品销售新通道。建立了以中进邦农为枢纽的产地集配中心,以京津冀、港珠粤、长三角、珠三角、陕甘宁、成渝为骨干的六大通道,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数字农业,以福门综合农贸市场为集群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数字经济加速“新业态”。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市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中创博利公司行业领军作用,建成“天下帮扶”电子商务信息发布平台,上架全市农特产品226种;建成白银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搭建集网红培训、产品培育、网络直播、线上销售为一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云创空间;开展“戈壁原生态农产品”展销和“三播三促”全网营销活动,全市直播带货活动在线浏览量达到2388万人次,线上订单量7.7万单,销售金额1096万元,为白银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脱贫攻坚战鼓声声,产业扶贫成效喜人。我市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群众将甩掉“贫困帽”,踏上小康路。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