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风吹树,让爱接力

 2020/12/23/ 05:0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雁翎

风吹树,让爱接力

  雁翎

  由兰州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出品的公益微电影《风吹树》,改编自兰州市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真实故事,在榆中县邵家泉村实景拍摄,演员均为当地的村民、教师和孩子,是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完成的励志作品。

  该片虽然时长仅35分44秒,但别开生面,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让观众见证了大爱的力量,让质朴的情感有了善美的温度。

  画面:情感物语

  画面是无声的视觉语言,是推动故事情节,表达编导思想,启发观众想象的重要载体。

  公益微电影《风吹树》跳出了拍摄教育题材的传统窠臼,在山村学校,一把吉他的介入,不但巧妙串联了故事线索,丰富了画面,还营造了高雅的艺术氛围。语文老师王文欣喜欢弹吉他,她发现学生罗盼有艺术天赋,决定教她。一把琴需要400元。罗盼的母亲却不愿购买。而由大伯当监护人的学生张一澍知道了罗盼的想法后,决定从校长韩岭东手中要回属于自己的助学金来帮助罗盼圆梦。韩岭东答应了,但条件是张一澍好好学习,不再逃学。学校仓库里有把旧琴,王文欣便把自己的琴慷慨送给罗盼。韩岭东买了张一澍的琴,以自己的女儿学琴为由,帮张一澍解决困难。

  吉他别称六弦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如同一把启蒙的钥匙,受过高等教育的王文欣给大山深处的学校带来了时尚和现代气息。

  画面的魅力在于细节,细节赋予了镜头无限的内涵。罗盼的渴望眼神,定格在琴上。那一刻,眼前阳光通透,梦想五彩斑斓,大山春色荡漾。教育的启迪,在艺术的渲染下,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了鼓舞。王文欣的热心和耐心,通过琴和手指的交替特写,被充分表现出来,这是大爱的升华。而作为情感物语,吉他浓缩了师生情,表达了同学谊,相互间的默契交融也构成了教育和谐的篇章。

  音乐:烘托精神

  音乐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之眼。可以说,因为音乐的渗透,影视作品更艺术、更有品位。

  《风吹树》的音乐在特定场景回响,让影片跌宕起伏,有了灵动激昂的旋律。

  音乐的魅力在于唤醒和憧憬。对经历者,是记忆的粘贴;对初听者,是纯真的向往。美好的东西,历久弥新,需要弘扬,值得传承。

  《风吹树》的音乐寓意丰厚,对偏僻的乡村学校而言,这曼妙的音乐,就是萌发理想的种子,就是净化心灵的拓片,就是精神世界的烘托。

  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当王文欣弹着吉他唱起歌时,孩子们的表情瞬间亮了,就像甘霖,洒到了久旱的心田。当张一澍与罗盼坐在田野里,无琴的罗盼用木桩代替吉他弹奏时,美妙的音乐就在大山深处回荡了开来,顿时,山谷深邃,群山缭绕,阳光穿过云朵,大地一片祥和。

  教育改变了山里孩子的命运。国家资助,让山里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主题:让爱接力

  风吹树,三个字的排列很唯美。

  有评论家在点评时,充分肯定了片名的内涵:“意境生动,给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含蓄深沉。”

  《风吹树》非常质朴,镜头原生态地再现了山村风貌,风土人情;非专业演员真情流露,本色出演也触动着人心。

  该片编导系北大中文系在读学生。作为她的首部影视作品,在近两个月的“触电”中,她惊喜地说:“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没想到却拥有了整个春天。”

  教育要因材施教。缺少父母管教的张一澍经常逃课,但校长韩岭东认为张一澍可栽培,他鼓励张一澍打篮球,好好拼搏,争当体育特长生。张一澍第一次说了句“谢谢”。这是公益微电影《风吹树》潜在的一股清风,徐徐吹来,让观众分明听到了树叶作响的声音,看到了绿树摇曳的姿态。

  作为反映资助工作的影片,《风吹树》最动人之处还在于贯穿了感恩与回报,奠定了影片温暖的底色,让剧情充满了正能量。

  风吹树,让爱接力。风吹树,让阳光洒向贫困学子……(本文图片为《风吹树》剧照)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