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长庆油田的新时代传奇——写在中国6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建成之际

 2020/12/28/ 02: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严存义 通讯员 彭旭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长庆油田的新时代传奇

——写在中国6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建成之际

长庆油田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油气战略安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长庆油田促进油气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长庆油田产能建设突飞猛进,油气产量持续攀升,成为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排头兵。

长庆油田坚持绿色发展,建成清洁文明井场8000多个。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通讯员 彭旭峰

  临近岁末,特大喜讯传来:长庆油田刷新中国石油工业历史纪录,建成我国首个年产6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

  长庆油田历时50载,攻破“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田开发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新高度。

  特别是新世纪20年间,长庆油田从一个年产500万吨规模的中型油田,发展到年产6000万吨的世界级特大型油气田,创造了油气产量高速增长和低成本开发两大奇迹。

  一个特大型油气田的建成,对保障国家油气战略安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也为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低渗透”上建成我国最大油气田

  长庆油田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储藏着世界上典型的“三低”油气资源,地表数百米厚的黄土层阻隔了地震波的传输,使常规勘探在这里找油找气,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油气储层致密,把油、气从地下“拿出来”,异常困难,实现规模有效开发,更是难上加难。

  这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东部石油会战蓬勃发展,而长庆油田陷入低谷的原因。而真正让长庆油田走出困境并后来居上的,则是源于长庆人数十年主攻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形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认识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

  由侏罗系油田向更深层三叠系找油战略转移中,长庆油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储量超4亿吨级的西峰油田,勘探就经历过3次失败;攻克5亿吨储量的姬塬油田,曾5次无功而返;10亿吨级庆城页岩油田的勘探,历时近20年。

  经过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长庆人在实践中终于掌握了获取油气资源主动权。技术人员坚守高原大漠,50年专注于盆地地质演化、油气生成、储藏机理研究,形成了六大油、气成藏理论,先后找到陕北、华庆等4个探明储量超10亿吨规模大油田,拿下苏里格等3个探明储量超万亿立方米的大气田,不断积累获取资源能力的后发优势,拓展了油气开发的广阔空间。

  经过不懈努力,长庆油田依靠自主创新形成特低渗、超低渗油田,致密气田开发主体技术系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掌握了水平井优快钻井、体积压裂关键核心技术,让“三低”油气藏爆发出巨大能量,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

  近3年来,长庆油田建成的国家页岩油开发示范区,正是依靠高强度压裂形成的地层能量,把150余口水平井生产的原油,直接输送联合站,开启了我国规模有效开发页岩油的序幕。

  长庆油田单井日产油只有1.3吨,气田井产气仅为0.7万立方米,分别是国内高产油气田的1/10、1/100。长庆人斤两不拒,积少成多,聚小成大,在“低渗透”上建成了中国最大油气田,创造了连续6年每年新增500万吨油气产量的历史纪录,成为我国近10年油气产量贡献最大的油气田。

  资源优势的积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让长庆油田如今在6000万吨的巨大体量上,仍具备可持续上产的潜力。

  “三低”油气田低成本之路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超低油价叠加影响,让不少国际石油巨头陷入经营困难。长庆油田在压缩投资、降低成本超过100亿元的情况下,今年不仅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生产目标,还贡献利润超150亿元。

  在危机中找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长庆油田之所以能取得好的经营成绩,关键在于长期应对“三低”油气田而形成的低成本优势,在历次国际低油价冲击中始终能保持有效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北美地区海相页岩油,我国陆相页岩油的开发在技术和成本上更具挑战性。长庆油田作为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引领者,创造了页岩油开发新模式,统一采用水平井组开发,平均单井产量达到18吨;砍掉生产流程中的计量站、增压站和注水站,颠覆了“三低”油田注水开发的历史;百万吨采油区只需300人,用工总量相当于过去的15%。

  看似集约简单的新模式,凝结了长庆油田10多年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元素。长庆油田真正由“多井低产”迈入“少井高产”的时代。

  21世纪之初,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特低渗、超低渗油气储量相继被发现,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量,长庆人从“地上”“地下”两个层面,启动了油气全生产链变革。“地上”从优化设计、建设入手,剔除无效流程、提升低效功能,从单项突破到系统优化,先后自主创新应用了54类2659台一体化集成设备,让地面生产流程按最佳效益布局。

  “地下”以提高单井产量为核心,最大限度发挥油气生产效能。苏里格气田开发初期,技术人员反复实践,创造性地在井下试验成功节流装置,把地面所有管汇变为中低压集气,单井地面投资降低150万元。源头技术创新,倒逼下游系统变革,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促进油田规模有效开发。

  长庆油田被誉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典范。十多年致力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1200多个站场实现无人值守,采用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巡线,驱动油气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最大限度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

  长庆油田集纳国内外9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建成我国首个数字化油气田,把千里油气区8万口油气井、3000座站库、近10万公里管线的生产、管理要素,“装”进电脑里,集中于鼠标控制,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2007年至2020年,人均年劳动生产率由80万元提升到151万元,油田从2000万吨发展到6000万吨,规模扩大了两倍,用工总量仍保持在当时的7万人。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长庆油田工作区域达25万平方公里,北部是荒漠戈壁,南部是黄土高原,区内的10个水源保护区和6个自然保护区,纵横交叠,黄河48条支流如毛细血管分布其间。

  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驱使长庆油田加快融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走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庆油田确立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油田建设目标,逐年加大生态环境存量治理和增量保护,所开发的安塞、西峰等4个油田先后被列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为后来油气开发树立了典范。

  同时,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中,坚持环境治理、植被恢复、清洁生产一体化推进,先后投入160多亿元,因地制宜实施“三废”处理,实现“采油不见油”“泥浆不落地”、压裂液循环利用等,采出水100%净化回注。对2000多口废弃井彻底封堵;累计关停水源区50多万吨原油产能,消除了潜在环境隐患。加速推进生产建设全过程生态保护,建成清洁文明井场8000多个。

  长庆油田在实践中探索林缘区、水源区、沙漠区等六种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形成了油气开发与黄河流域自然生态保护新路径。页岩油、致密气开发应用水平井,能够避开地面环境敏感区,把周围四五公里范围内地下的油气开采出来。为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一个安静的栖息地,调整避让100余口气井的部署,辖区内蓑羽鹤数量由开采之初的25只增长到现在的200多只。

  长庆油田不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把资源节约的理念变成油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创造的大井丛水平井开发方式,使建设百万吨规模石油产能较以往节约6000亩土地,近十年累计节约土地30余万亩。通过技术创新方式,把以往放空燃烧的油井伴生气,回收变成轻烃,剩余干气转化为油田工业用电,驱动能源绿色循环利用,每年多创造数亿元的效益。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累计形成年回收油井伴生气10亿立方米,转化烃质油2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500吨。

  长庆油田践行“再造绿水青山”承诺,仅在陇东油区就建成生态环保护区20个,碳汇林面积达80多万亩。油气开发区域每年新增绿植3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95%,让千里油气区变成高原大漠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