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以绿色为底践行白银现代化建设新理念——白银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之七

 2021/01/27/ 10:10 来源:白银日报 记者 朱德军

以绿色为底践行白银现代化建设新理念

——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之七

  白银日报记者 朱德军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日夜奔腾,滔滔不息,养育了生长在这里的人们,也浸润了这片土地。从人们通过勤劳的双手筑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到天蓝、水清、景美,“十三五”以来,白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希望之城正在崛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四五”的美好画卷已徐徐展开,为让绿色成为白银发展的最亮底色,我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色低碳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白银市将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强化资源高效利用,推广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无害化处理,加大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2020年,白银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4天,连续4年超过300天。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市始终将污染防治作为主战场,常抓不懈。“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统筹大气污染区域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开展交通污染源防治,扩大清洁生产规模,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管控措施,实现蓝天永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黄河断面监测,彻底整治河湖“四乱”、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碧水长流。加大重点工矿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白色污染治理,实现净土芬芳。

  “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开发第四代住房……”这些令人期待的新型城镇化即将在“十四五”实现。我市将以人为核心,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注重城市风貌与建筑形态管控,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之眼”和优美天际线。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支持开发第四代住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带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美丽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培育主导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农业大县、工业强区、文旅名县。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在砥砺前行中绘就,气势恢宏的时代乐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谱写。未来五年,白银市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希望之城方面,将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围绕建设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推动实施黄河之滨(白银)百公里生态廊道提升、黄河上游(白银)高扬程灌区节水示范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白银治黄方略,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打造黄河生态带、黄河风情带和黄河经济带,建设安全、生态、文化、数字、幸福黄河。按照“北御风沙、中建绿洲、南保水土”空间布局,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推行林长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构建“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深度挖掘索桥古渡、鹯阴古渡、乌兰津、虎豹口等黄河渡口文化,加快河畔古镇、郭城驿栈、平堡文化古镇、东湾休闲名镇、五合枸杞小镇、五佛田园名镇、芦阳年味小镇、水川康养重镇、四龙休闲水乡、水泉文旅重镇“十大名镇”建设,实现生态廊道串点成线、节点贯通,让黄河之滨更美丽。加强与沿黄城市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兰西城市群,加快兰白都市圈建设,提升白银副核心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