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凝聚人民力量
华池县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国华 李近远 顾丽娟 安志鹏
兰州晨报记者 熊 园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昱钧
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内,一组石刻特别引人注目。四块壁面上,镌刻着“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红色大字。这,正是南梁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心为民、面向群众的工作路线,是南梁精神的坚实根基。
在南梁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的爱戴和拥护,为南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南梁成为老百姓向往的好地方。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南梁人民过上了幸福安详的生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这里,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面向群众,一切为民的伟大精神,亲身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克服艰难险阻、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篇章。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以人民群众为天
“南梁是西北高原上的一片红色热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各路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时,中国共产党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随着讲解员刘晓凤的讲述,时光仿佛回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陕甘地区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加之连年大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片土地上积蓄了强烈的反压迫、反剥削力量。
在南梁革命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革命者,充分认识到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和巩固好红色政权,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1929年,刘志丹在南梁一带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他走遍了横跨陕甘的桥山地区,深入每一个村庄,与群众同吃同住。哪一塬有多少村,哪一村有多少人,哪一家有多少口人、多少口锅,刘志丹都一清二楚,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他为“老刘”。
刘志丹说:“我相信,只要红军和老百姓一条心,再强大的敌人也不会吃掉我们,他们来多少我们就消灭多少。”
谢子长献身革命事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老百姓都尊称他为“谢青天”。在自己生命垂危的紧要时刻,他还在为陕甘地区的老百姓担忧:“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了。”
21岁就被工农代表选举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经常奔走于南梁的沟沟岔岔,走村串户,挨家挨户访贫问苦,热情宣传革命道理,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娃娃主席”。
习仲勋视人民群众如父母,群众也把他看作自己人。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
以群众为天,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成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的一条最具特色的经验。南梁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朱栋说,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革命先辈始终保持着同人民血肉联系,南梁地区群众基础十分牢靠。
也因此,刘志丹被毛泽东称赞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习仲勋被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刘志丹塑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一切为了人民利益
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陕甘边区得以忠实践行和生动印证。
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刚开始创建时,南梁一带贫苦农民也并不完全了解红军和共产党的政策。红军到达后,有些群众甚至吓跑了。
“为了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群众,红军吃完群众的饭后,折算成钱,留给群众,并写下字条:‘我们是穷人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解放贫苦老百姓……’走时将住过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
朱栋说,时间一长,群众慢慢就不怕了,对红军的印象也越来越好。经过教育发动,当地群众逐渐觉悟起来,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记者走进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在挂着土地委员会、文化委员会等牌子的窑洞里,土地政策、粮食政策、财政政策、文化政策等一系列法令政策,展示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做法。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习仲勋等边区政府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中间,进行广泛社会调查,了解群众的意见反映,从而制定了内容和形式较为完备、符合陕甘边实际的“十大政策”。
“‘十大政策’的制定实施,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一心为民的集中体现。”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夏世鹏说,边区政府带领群众在南梁设立集市、发行货币、创办刊物、兴办学校,整个边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十大政策”不仅解决了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需求,极大地调动了边区广大贫苦农民的革命自主性和生产积极性,也为日益壮大革命武装,巩固新生红色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内关于“南梁精神”内涵的阐释。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俄少飞
革命力量来自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南梁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苏维埃政府一心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人民群众不仅积极投身革命斗争,而且不惜用鲜血与生命保卫党和红军、红色政权和革命。
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共产党人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良好氛围。陕甘地区流传的很多红色歌谣,就是生动的写照。
“听见白军来,东西往外抬,把白狗全饿坏,盼望红军早回来。听见红军来,下夜做军鞋,针线密密做得快,红军穿上有气派。”
共产党和老百姓亲如一家的关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34年5月,国民党军阀进犯南梁,到处搜查物资,打探红军下落。为了保护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秘密,42名阎家洼子村干部群众没有撤离,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没有一个人投敌叛变,始终坚守党的秘密。恼羞成怒的敌人用铡刀杀害了6名党员和干部,将其他人全部活埋。
阎家洼子村42名烈士生死关头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事迹,为中国共产党和南梁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铭刻下可歌可泣的一幕。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南梁革命根据地后,群众像接待亲人一样,家家户户做米酒、杀猪羊迎接红军。广大群众千方百计筹集军粮,踊跃参军,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
进入新时代,南梁群众传承革命精神,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南梁革命纪念馆几经重建,得到当地群众的全力支持。2012年建新馆时正是春节前夕,但涉及拆迁的109户村民毫无怨言。说起这些动人的场景,夏世鹏记忆犹新,感慨不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1月29日【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会宁:大墩梁上埋忠骨 烈士美名颂千秋
- 2021年01月23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催生化工新嬗变 重塑产业新格局——兰州新区打造千亿级化工产业园见闻
- 2021年01月22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书香社会建设的“读者方案”
- 2021年01月22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映照绿色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