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
贫困山乡绽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
新华社客户端甘肃频道电(记者郎兵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集中力量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了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发展“三级跳”。“康县模式”是深度贫困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样板,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当地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5.2万户农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高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37.04%。“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曾是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全域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繁荣的美丽乡村。截至2020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2020年12月,甘肃省政府、农业农村部、世界旅游联盟、法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联合在康县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康县模式”受到与会海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始于“5·12”地震灾后重建。2008年汶川大地震,康县是重灾区之一。灾后重建过程中,康县统一规划设计,把245个灾后重建居民点初步建成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全域美丽”的目标,全县平均每年新建和巩固提升50多个村。截至目前,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行政村和自然村全覆盖,建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花桥村、何家庄、朱家沟、珍爱茶山等7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一个全域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初步形成。
“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康县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能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且各类资金分散于各部门,难以发挥最大效益。为此,康县对各类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建立资金整合机制,让分散的项目资金“握指成拳”,发挥出最大效益,集中力量办成一件大事。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在建设中坚持“保护建筑、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建筑和自然景观,把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传统生产经营场所保留下来;利用当地石头石片、树枝藤蔓、石碾瓦片等材料,建起别具特色的茶园、菜园、竹园;朱家沟的千年麻柳、花桥村的千年菩提都得到很好保护,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生态出“钱景”,美丽生“财富”。康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放大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创新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做精做优特色产业,真正让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康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亿元,带动2468户贫困群众依托乡村旅游实现脱贫,9.7万人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增收。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农村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和特色富民产业,让老百姓的腰杆挺直了、脸上有光了,过好日子的底气也更足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24日【中央媒体看甘肃】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举办
- 2021年01月28日贫困山乡绽新颜——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
- 2020年12月26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探农村文旅赋能美丽乡村 冀成村庄里的“白天鹅”
- 2020年12月25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拓展乡村功能 促进文旅融合 文旅康养赋能美丽乡村论坛在甘肃陇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