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关注】书信时代渐行渐远 街头邮筒还能坚持多久?

 2021/02/09/ 09:11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滕效宏

书信时代渐行渐远 街头邮筒还能坚持多久?

  记忆深处,城市街道边的那种老式邮筒是那么的亲切。以前,因为通讯手段单一,来来往往的信件几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联络的唯一工具。时过境迁,电子邮件、电话、短信、QQ、微信、视频聊天等科技手段日渐兴起,曾经承载着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邮筒,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兰州街头目前还有多少邮筒?它们如今还能正常使用吗?

  现状 私人信件减少 商业函件增加

  “我平时与朋友联系,早就习惯了用QQ、微信或打电话,从经济和快捷的角度来说,发短信电邮都要比写信来得实惠、方便。现在的微信、QQ功能强大,马上就能交到天南地北的朋友,谁还会花上十天半个月等待一份来自远方的信?”在安宁区费家营某大型商场几位中年女士说。

  “家信很少了,信用卡账单等商业信函比较多,过年时有一些明信片。”中国邮政兰州市安宁区分公司邮递员石桃玲说。

  中国邮政安宁区分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说,10年前,他们的邮递员还能收到大量的信件,特别是几所高校前的邮筒,曾经几次因信件太多而动用面包车去拉。“2007年前后,邮递员开启街头邮筒取件回来忙得很,整理信件、盖邮戳,得花上个把钟头。现在收回来的信件交到营业厅后,一个人处理就足够了。”

  采访当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跟随邮递员石桃玲来到安宁西路兰州星火机床厂大门前,在一处绿化带内找到了一个绿色的邮筒。随后,石桃玲开启邮筒,里面空空如也。“这样的情况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即使邮筒里没有邮件,我都要定时定点前往开启。确认没有邮件后,我会将邮筒上的尘土擦干净。”当日上午,石桃玲一共开启了3个邮筒,但都是空的。“已经好几天没有收到一封信了,这是常态。不论怎么,开邮筒是有规定时间的,邮递员得准时到达取件!”

  调查 渐行渐远的书信时代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七八成的兰州市民表示很多年不写信了,也就不再留意街头是否有邮筒的存在了。在七里河区西站十字随机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询问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是否写信时,她一脸惊讶地回答:“写信?我差不多有10来年不写信了,只有去外地旅游时,偶尔会给亲友邮寄一些景区明信片,更多的是使用电话交流。”

  记者在网上发起调查,在受访的市民中,当被问到“现在是否写信,采用何种方式写信”时,大部分网民认为,工作太忙,写信都是过去式了,即使写信也是在工作之余一般采用E-mail发信,有的市民则坦言从未寄出过一封手写的书信。“花时间”“速度慢”“没必要”……成为不写书信的最大理由。

  “我喜欢圆柱形的邮筒,特有的邮政绿,曾经承载着小时候对远方的期待和希望。”城关区某单位的董立女士说,她最后一次写信是2003年冬天,当时的她在省城上大一,给同样在外地求学的发小讲述新环境中的见闻。从大二开始,她有了小灵通,也学会了上网用QQ,信和邮票以及“邮政绿”渐渐从她的生活中淡出。但是现在她仍然会在外出时,在异地给朋友寄一张明信片。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邮筒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它存在的意义远超过它的实用意义,希望这道美丽的绿色风景能一直保留。

  坚守 主城区还有近300个邮筒在坚守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不写信,但依然还有一些人坚持通过书信和人沟通,用他们的话说那是“岁月流转,情怀依旧”。他们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流方式更能拨动心弦,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供职于兰州星火机床厂的郑贵林说,他30年前从红古海石湾来到该厂上班,都是写信寄照片向家人报平安。“10年前开始,我就很少写信了,而是使用电话与家人沟通。不过,兄弟姐妹间有些在电话里是无法沟通的,还是愿意写信沟通,这样不会太尴尬。”郑贵林认为,见字如见人,很多奇妙复杂的情感无法通过电话电脑表达,只有文字能静静地记录那些所思所想,这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虽然邮筒“失宠”,但邮筒的功能不会消失,仍然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像学生、军人等群体仍为主要的信件投放群体,并且每逢元旦以及其他一些青年人的节日时,这些邮筒所收发的信件还会有所增加。

  尽管如此,邮筒走向落寞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兰州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兰州主城区有近300个邮筒,他们会适时调整邮筒分布的数量及位置,但邮筒不会淡出人们视线。随着时代的发展,邮筒的功能也将与时俱进,不排除出现类似于报刊方便亭一样的邮筒,邮局也会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明信片等吸引更多人来鸿雁传情。

  “在这个文化速食的年代,我们的教育还是不能忘记一些本质的东西,在教材中有书信写作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引导孩子们把自己内心的一些不好跟父母当面说的,或者是跟老师当面说的话,通过书信的方式去交流。”小学校长康玉琴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