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旦正草代表提的气象建议有了新“气象”

 2021/03/04/ 00:43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占东 韦德占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在桑科湿地调研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韦德占

  “欢迎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到甘南州气象部门调研!”

  “今天,我要向您汇报一个喜事儿:2020年全国两会上,您提出的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实施甘南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体系和甘南草原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系统项目的建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这两项工作已经甘南州发改委上报,列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2021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我也注意到了!今年我将继续关注生态话题,围绕生态积极建言,让这一建议进一步落实好,尽快落地见效,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建设而努力奋斗!”

  ……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到甘南州夏河县气象局调研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来到甘南州夏河县气象局调研,了解气象助力生态、防灾减灾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当听到甘南州气象局局长王凌祥介绍气象助力甘南黄河上游生态取得的新进展,旦正草说:“近年来,我明显感受到甘南生态文明的氛围越来越浓,如今连小孩子都养成了不乱丢垃圾、自觉捡拾垃圾的习惯!甘南州又全面启动了‘五无甘南’创建活动,这是甘南生态文明的厚积薄发、再次飞跃。”

  2020年全国两会上,旦正草提出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在甘南州建立气象生态监测体系,通过优质气象服务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力求 “黄河宁,天下平”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

  会议期间,旦正草还回信甘南气象工作者:“你在全国两会召开前给我来信,提出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监测体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呼吁,是很有希望实现的。”

  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在夏河国家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促进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的作用

  如今,甘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下的两个子项目甘南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体系、甘南草原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已经甘南州发改委上报省、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向前推进实施。

  在夏河县气象局了解气象助力黄河上游生态总体情况后,旦正草代表还分别到夏河国家气象观测站、桑科湿地了解气象促进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的作用。

  “您看到的这些气象观测设备,如今几乎都实现了无人观测。这一进展是2020年4月1日起开始的,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这是我国建设气象强国征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夏河国家气象观测站,王凌祥向旦正草介绍,“取消人工定时观测和日常守班后,地面气象观测站工作重心将转为装备保障及预报服务,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释放出新的更大力量。”

  “这背后就是科技支撑,是气象观测现代化观测体系。”旦正草说。

  “对!对!这也是气象预报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王凌祥说。

  旦正草连连点赞说:“怪不得,这几年每有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到县、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在夏河国家气象观测站调研

  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在夏河国家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促进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的作用

  在桑科湿地,旦正草沿着水草相依的河边查看生态情况。

  王凌祥介绍,甘南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体系可使甘南人影作业转变为科学化、集成化、规模化作业工程体系,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甘南州一江三河(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等江河湖泊的来水量,增加湿地水资源涵养能力,促进湿地保护、草原荒漠化治理;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和森林草原防灭火,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而建立健全甘南草原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则是通过监测、评估,为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决策的科学依据;通过连续观测资料,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以及生态气候与气候适应性研究等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资料基础,为气候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对生态环境修复、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对农牧林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及发展生态农牧业、特色农牧业进行科学区划、评估等提供服务。

  旦正草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将继续提出有关建议,推进这一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尽快落地实施,提升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

  本文图片摄影: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