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张掖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2021/03/04/ 10:36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陈海

张掖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张掖日报记者陈海

  2月21日,新华全媒头条刊发了题为“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打赢种业翻身仗”文章,文中提到在玉米制种量约占全国40%的甘肃省张掖市。足以证明,张掖作为全国最大的市级规模化玉米制种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方面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这里,光热充足。每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有效积温2600~3611℃,无霜期在150天以上。光合效率高,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这里,水源丰富。背靠巍巍祁连山,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滋润了河西走廊,形成特有的戈壁绿洲灌淤土。

  这里,有天然屏障。星罗棋布的绿洲与戈壁、沙丘相间,形成天然的隔离屏障,有效防止外来花粉地侵袭。

  这里,病害很少。干燥的气候使病虫害发生较轻,种子感菌机会自然少,土壤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

  这里,农民制种技术高。农户在玉米制种的播种期、播种技术、隔离区的选择、摸苞去雄、去杂去劣等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

  ……

  “张掖是中国玉米制种最好的地方。”中国种子协会顾问组组长李立秋曾表示,张掖生产的种子籽粒饱满,色泽光亮,千粒重高,发芽率高,水份含量低,商品性好。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7月,张掖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被认定为国家育制种基地县。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6亿多亩,其中一半的玉米种子产自张掖,这意味着每两粒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张掖。

  张掖种子供应全国,承担着保障国家用种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张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深厚久远的农业文化和种业改革的政策红利,坚持把发展农作物制种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始终把农作物种子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培育和扶持,有力推动了全市种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张掖承担着玉米、蔬菜、油菜和马铃薯4个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管理工作,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供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秘书长宋学林介绍,“十三五”时期,全市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农作物种子基地120万亩以上。2020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达到95.63万亩,产种4.2亿公斤,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42%和40%。瓜蔬花卉种子生产面积13.4万亩,产种量1040.03万公斤。马铃薯原种和合格种薯生产面积5.34万亩左右,产量13525万公斤,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5550万粒。油菜制繁种面积3.76万亩,产量516.2万公斤。张掖种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还确保了全国农业用种安全。

  全市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8.23亿元,从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达67家,从事马铃薯等非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企业达110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到21家,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德国拜耳、法国利马格兰3家种业公司先后落户张掖。

  全市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5个,蔬菜种子工厂化育苗中心10个,玉米果穗烘干线62条、籽粒烘干线64条、加工包装线38条,加工能力达6亿公斤以上,成为国内最重要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制种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同时,加强品种创新,成立研发机构的企业47家,成立品种研发机构的本土企业7家,企业科研人员近222人,先后培育金凯、兴达、金象、正德、玉源、临奥等系列玉米新品种89个。引进培养技术人才1000多名,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6项,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320个,新技术、新成果150项。市内蔬菜种子生产企业登记蔬菜新品种100多个。玉米等农作物完成品种更新换代,形成以“玉源7879”玉米等具有优势、潜力新品种,全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品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制种业的快速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而且对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全市农作物种业带动农户增收46.5亿元,其中玉米制种带动农户增收24.8亿元,其他制种带动农户增收22.3亿元,有效带动加工、销售、附属产品等产值21.74亿元,优势区农民人均制种产业收入达3850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23.27%。种子产业直接带动就业人员达1万人次,辐射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次。

  为确保种子质量安全,我市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暂行)》,认真贯彻实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制种基地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部门监管、属地管理、企业主体“三个责任”,健全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从重惩处涉种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生产秩序,使张掖种业市场监管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持续开展打假护权专项行动、制种基地专项整治行动、转基因安全检查行动等,依托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完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可追溯体系,农作物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想象一下,俯瞰百万亩制种地,是何等壮观。她镶嵌在河西走廊中端,北面的三山和南面的祁连山夹裹平原,黑河蜿蜒穿行而过,滋养沃野良田,成片的玉米制种地是夏日里绿波荡漾的“盛景”,黄灿灿的晾晒区是秋日里独树一帜的“金色”。

  秋风涌起千重浪,玉米丰收遍地黄。“金张掖”的金色,是玉米丰收的颜色,也是全市全力保障百万亩制种质量安全的担当作为之“成色”。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月21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我市将加快完善种子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改善玉米制种基地连作障碍问题、加强科研创新扶持力度、推进制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力度支持基地信息化建设,实现种植管理智能化。”市种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支持种业的政策已经明确,需要科研人员多一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企业家多一些雄心壮志,共同打赢种业翻身仗,让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