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发展特色养殖业 走上脱贫致富路

 2021/03/04/ 15:02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张彬霞

汪川镇:发展特色养殖业 走上脱贫致富路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2月19日,天麻麻亮,秦州区汪川镇汪川村西山堡自然村村民汪顶新就来到饲料棚里,动作娴熟地将干饲料装满手推车推到牛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汪顶新干养殖已经40多年,从零散放养发展到规模养殖,成了村上乃至镇上的养殖大户。“以前养牛主要是为家里干农活,驮重物、耕地等,现在养牛收入是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汪顶新说。

  汪顶新共养了45头牛,他一直坚持自繁自养。

  “养殖规模扩大了,经济效益变好了,儿子儿媳也不出去打工了,一家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牛棚,日常管理、防疫等工作都是家里人干。”汪顶新说,“现在我们家的养殖模式,正响应了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即‘家庭式规模养殖’。”

  2020年,汪顶新家出栏25头牛,收益15万多元。“虽然辛苦,但是比务工强多了,我搞养殖的信心很足。”

  在村里,看到汪顶新家依托养殖业日子越过越红火,部分村民找上门向汪顶新虚心请教,汪顶新也毫不保留地把养殖经验传授给大家,“大家一同发展,才是最好的产业发展之路。”

  现如今,汪顶新早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养殖专家”,除了给找来的群众答疑解惑外,有时他还上门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在他的带动下,西山堡村已发展零散养殖户近10家。

  在汪川镇北山顶,一间间标准化猪舍格外显眼。石沟村村民王岁柜穿着工作服,手拿铁锹正在清理猪舍。

  谈起蒸蒸日上的养殖产业,王岁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在村里建的猪舍,规模不大,收益也不好。”王岁柜告诉记者,因为环保问题,村干部还多次找上门来,要求他搬迁。

  事业的不顺利没有让王岁柜气馁,他顶着层层压力,将猪舍搬迁至山顶上,按照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和环保要求,建起了新养殖场,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去年出栏2800头左右,一头育肥猪经济效益在2400元左右,真的是收获满满。养殖这条路我算是走对了。”王岁柜欣慰地说。目前他家的猪舍有150头母猪。“今后在自繁自养的基础上,我还要积极学习先进养殖经验,引进优良品种,确保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信心满满地说。

  在石沟村,像王岁柜一样发展规模养殖的村民很多,仅2020年就新增4户,目前每家存栏都在20头左右。“对于刚起步搞养殖的村民,我还为他们提供母猪或猪崽,还可以进行技术指导。”王岁柜说。目前全村养殖户已发展到22户,以养猪、鸡、牛等为主。

  近年来,汪川镇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引导、业主参与、信贷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谋划创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现代畜牧业示范点,去年新建规模养殖场18个,规模养殖户增加11户,全镇畜牧产业呈现出园区化养殖、多元化投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绿色循环、种养加一体化大农业发展态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