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陇南市武都区石门镇 务棚:“土专家”肩挑大梁

 2021/03/17/ 16:27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陈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春日的白龙江沿岸,金黄的油菜、粉白的桃花、翠绿的橄榄,点缀着广袤的田野,仿佛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

  走进陇南市武都区石门镇,一排排蔬菜大棚在暖阳下熠熠闪光,格外显眼。

  给智能温室蓄水池添加营养液、查看阴阳棚蔬菜长势、指导工人给菌棒打孔通气……在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刘春林每天都在忙碌。

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工人正在修剪西红柿苗。新甘肃·甘肃日报陈多摄

智能温室里新品种蔬菜长势良好。新甘肃·甘肃日报陈多摄

  “眼下,正是给西红柿掐尖打杈的时候,这些工作做得细致些,有利于西红柿结果成熟。”在刘春林和工人们的悉心照料下,产业园里的大片西红柿苗正在茁壮成长。

  刘春林是石门镇下白杨村人,种了30多年蔬菜。

  2019年,武都区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石门镇建设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刘春林凭着摸爬滚打积攒的经营管理经验,受聘成为一名技术指导员,工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土专家”。

  石门镇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也建起了许多蔬菜大棚。然而,由于常规大棚挡墙遮阳,蔬菜越冬光照不足,5米多宽的阴面土地不生长作物,基本处于废弃状态,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阴阳棚”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土地浪费问题,还能使“阴阳”两种环境中生长的蔬菜相互促进生长——建园之后,刘春林就一心钻研上这项新技术。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种,“阴阳棚”获得成功。刘春林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座阴阳棚大概一亩六分地,阴棚可放置1万株香菇菌棒,阳棚能实现三种三收,除去租金和成本,一年纯利润可达7万元左右,常规大棚收益和这个没法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8月份,翻涌上岸的白龙江水淹没了整个园区,部分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土专家”刘春林介绍“阴阳棚”香菇种植技术要点。新甘肃·甘肃日报陈多摄

白龙江沿岸油菜花盛开。新甘肃·甘肃日报陈多摄

  灾情发生后,没有向命运低头的刘春林收拾残局,继续发展。经过几个月重建,产业园虽然基本恢复,但棚内作物种植时间却推迟了一个月。“‘阴阳棚’里种的都是错季的蔬菜,虽然没有赶上产销旺季,但是我们要尽力在春耕生产时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刘春林说。

  记者在一、二号棚转了一圈发现,棚里西红柿苗早已枝繁叶茂,还有一个月时间即可成熟,但刘春林并没有因此松口气。他说:“今年从山东引进了新品种西红柿齐达利,由于技术还不成熟,叶子长得太茂密抢了养分,不利于坐果,还要抓紧修剪”“过几天就要给香菇菌棒脱袋,要盯着工人分清内袋外袋,摘不对菌棒也就毁了”“你看那几个棚,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没法正常通风,现在气温回升,如果不及时抢修,苗子可能就会被闷死”……

  刘春林头脑活泛,敢为人先,是一个肯钻研的新型农民,他用“折腾”概括了自己成为技术指导员后的工作状态。

  轮作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也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白龙江沿岸光热充足,雨量充沛,但耕地稀缺,轮作显然不太现实。“老天爷赏饭吃,但最终要靠自己。”刘春林一直这样鼓励自己。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他积极研究新品种种植技术,以保证土壤养分均衡利用。

  去年“阴阳棚”试验阶段,一场虫害来袭,施药、熏蒸都不管用。那个时候,刘春林吃住在产业园里,经常是一身汗一身泥,想尽一切办法让虫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各种作物今年长势良好。

武都区石门镇春耕生产忙。新甘肃·甘肃日报陈多摄

武都区石门镇蔬菜种植大棚生机勃勃。新甘肃·甘肃日报陈多摄

  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今年春天刘春林还在园区打造了一个观光体验长廊,种植了葡萄、桃子、高钙菜、包菜、茄子、辣椒、南瓜等十余个品种的水果蔬菜,将来可供游客体验农事。

  作为一名党员,刘春林一心想着帮助父老乡亲。在他看来,产业园示范作用发挥大,自己工作的价值就大。他说,“当了几十年农民,我们下地从来没有穿过一身体面的衣服,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我想让农民也变成一份体面的职业。”

  通过不懈努力,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运转良好,作用凸显,已经吸纳40名附近村民长期务工,成为产业工人,月均务工收入达3000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