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树立现代农业新标杆 崛起现代农业新高地——兰州新区高标准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见闻

 2021/02/07/ 21:39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曹剑南 王朝霞 刘健 薛砚 张子恒

树立现代农业新标杆 崛起现代农业新高地

——兰州新区高标准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剑南 王朝霞 刘健 薛砚 张子恒

  一片荒滩,正在崛起一座现代化城市;一张白纸,正在描绘最美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地处秦王川腹地的兰州新区,立足国家赋予“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布局定位,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兰州新区花卉基地生机盎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摄

  昔日盐碱荒滩,今朝良田沃野。近年来,兰州新区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新创业、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通过尖端科技的研发、农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广、知名品牌和运营平台的打造,带动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发展。

  设施日光温室的新特优

  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

  走进兰州新区农投集团的双膜大棚,水灵灵的上海青、油菜、茼蒿、红叶生菜,生长在一方方漂浮的水床上面。水床上有排列整齐的小方孔,每一方孔里长一株蔬菜。揭起一方浮板,下面是水和作物白色的根系。床机上配有输水管、肥料管等管道,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

水床上生长的上海青绿意盎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这是我们采用以色列技术,建造的柔性预应力双膜大棚,应用高效节水灌溉的深液流水培法生产蔬菜,水床下面为作物源源不断地输入活水,可反复循环利用,水床能反复生产。”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李宗俊介绍。

  更为高效的是,通常大田叶类菜一年最多长两三茬,而这里的温室水培叶类菜一年能生产10多茬。大田蔬菜一茬需要长几个月,这里育好苗的蔬菜生长期短,一茬上海青、生菜只需30多天、芹菜只需60天。2020年初疫情期间,这里生产的水培蔬菜上市,弥补了市场短缺。

  李宗俊告诉记者,通过用手机APP或者PC端网页,就能完成对大棚内温度和湿度的远程操作,管理人员对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土壤的PH值等,能实时掌握。

  “利用物联网技术,现代农业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耕种方式,所有软硬件设施都围绕作物生长需求而设计,像是一个精细化生产工厂,不再看老天爷脸色春种秋收。”李宗俊说。

工人姚富秀在采摘水床上的红叶生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一方方水床像小船一样自由游动,方便了采收鲜菜的工人。秦川镇西小川村村民姚富秀在此务工,她取出生菜剪掉残根,将干净的生菜放入篮子,“现在不像我们过去在地里种菜,水里种的菜干净、不沾泥土,味道也好吃。”她说。

  在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连栋日光温室里,一排排圣女果生机盎然,一株株绿色的蔓藤沿着一根根细线延伸上去,主蔓最长可达近20米,枝蔓上一串串成熟的圣女果光泽晶润。

  “我们叫它串番茄,每一串大概20多个,个头一模一样,着色均匀一致,这就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农投集团负责果蔬生产的范涛介绍,通过立体栽培,1平方米圣女果年产量达20公斤,而用水量只有传统农业的1/3。

日光温室里采用立体栽培的串蕃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走进主动蓄热模块化日光温室里,一列列A字型架上,“黑膜+基质”无土栽培的雪里香草莓鲜红欲滴,章姬草莓白里透粉。温室里传来一阵阵嗡嗡叫声,原来是一只只熊蜂传授花粉。“熊蜂很敏感,一丁点农药都受不了。我们不打农药,施用生物有机肥,生产的是绿色食品。”范涛说。

  记者发现,不论是移动温室、连栋温室,还是双膜大棚,都悬挂有黄色、蓝色的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治病虫害。除了水培蔬菜,这里全面采取无土基质栽培,避免了土壤栽培根部重茬易感病菌的侵害。

  农投集团引进双膜大棚等国际先进设施,广泛采用荷兰智能控制、潮汐灌溉、以色列水肥一体化等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培育29种果蔬品种,生产的优质果蔬,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日光温室里A字型架上长的草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逐梦现代农业的年轻人

  记者在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里采访时,见到负责技术生产与管理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庞。

  阳光、开朗,出生于1991年的高博,7年党龄,毕业于甘农大园艺专业,主要负责花卉生产技术管理。平日里,他主要观察花卉的长势、颜色、有没有病害,查看温室里的环境、湿度、温度是否正常,哪些花卉品种是否达到采摘条件,并将一些简单种植管理知识传授给工人。

  “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但很有意思,每天面对的都是花——鲜活的生命,给人活力与希望。”高博说,“遇到阴天或夜晚光照不足时,为了给这些花卉补光,我们打开高压钠灯,这时候通透明亮的玻璃温室里,一片灯火通明,各种花在人工智能调控下茁壮生长,心情也像盛开的花一样。”

高博在介绍花卉生产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31岁的范涛负责果蔬生产管理,由于业绩突出,2019年11月入党。他是硕士研究生,自称是现代农民,讲起果蔬的品种、特性、产量等,如数家珍。

  范涛回忆,刚来时,这里还是一个烂泥坑,周边都是坡田,堆满了沙砾。如今,这里变成了一排排规模连片的日光温室,十分壮观。“新区真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新模样。”范涛说。

范涛在查看蕃茄长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负责双膜大棚生产的王景功,1991年出生。作为党员,他的名字、电话都贴在大棚外面的“党员责任区”公示牌上。“蔬菜的生长是不等人的,通常晚上我们要巡逻,6人为1组,检查生产是否正常。有时也处理一些紧急情况,比如一次下暴雨,排洪沟堵塞住了,会影响到温室里的供水系统,得马上应急解决,否则,一棚菜就可能报销了。”王景功说。

王景功主要负责双膜大棚蔬菜生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据悉,兰州新区农投集团是兰州新区党工委下属的八大集团之一,2018年被评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团617名员工平均年龄为31岁,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农投集团着力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在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创建27个党员先锋岗、18个党员责任区、9个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带头实干奉献,在责任区安全生产、育苗种植、采收管理、技术创新等一线工作中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带动职工高效完成各项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人才是引擎。农投集团与中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甘农大等合作,成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引进国家级岗位科学家3人、农业兼职专家65人、专业技术人员上百人,引进300种果蔬品种、试种12种中药材、引种近百种高附加值花卉。

农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乐天介绍花卉生产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农业是压舱石,现代农业是推进器。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一起发展现代农业。”有着21年党龄的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乐天对记者说,“我们将充分利用兰州新区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发挥兰州新区国际空港、中欧班列的地理交通优势,发展‘一带一路’西进东出花卉果蔬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花卉销往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对鲜花消费需求量较大的国家。”

  因为国家战略,兰州新区肩负起国家使命;因为“一带一路”建设,兰州新区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梦想。

  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热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此扎根奋斗,追逐梦想,成为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的强大引擎,融会成一股创业创新的力量,增添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工人将花卉修剪后打包外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摄

  一二三产融合的新模式

  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占地面积9517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总投资22.14亿元,建成36万平米的智能温室及3960平米的组培室为主的花卉培育中心,建成177座节能日光温室和27座双膜大棚为主的生态精品果蔬生产基地,建成国内首个融入城市建成的农业公园,生态修复空闲临时复绿地12万亩。

  记者来到花卉培育中心,温室里姹紫嫣红,清香怡人。“我们引进目前国外最先进的铝合金天沟技术、codema水循灌溉系统、纽克斯自动植物补光系统等,实现全季节、全天候生产。”技术人员介绍说。培育中心种植有20多个玫瑰花品种,其中娜欧米是荷兰红玫瑰中的高端品种,是唯一商业种植的有香味的红玫瑰;雪山系列玫瑰是橙色多盟育种公司的专利产品;紫霞仙子是荷兰西露丝育种公司推出的紫色玫瑰优秀品种。

花卉培育中心的玫瑰吸引了游客观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在2万平米的花卉交易中心,各类鲜切、盆栽、冻干花卉缤纷多彩,品种达500余种。花卉产业基地年产鲜切花1亿枝、各类盆栽花120万盆,有切花玫瑰、彩色马蹄莲、非洲菊、蝴蝶兰等高端花卉。

  花卉交易中心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合作成立了兰州新区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西北分中心,有12口交易大钟、128个交易席位,每天可完成了250万枝规模的花卉交易,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商客慕名前往,新区花卉名声大振,优质花卉源源不断外运,填补了西北花卉市场的空白。

  花卉中心集新品种培育研发、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实现了文旅融合。“仅2020年,我们接待的研学学生就有1万多人,他们来这里了解花卉种植,还亲手种植、栽培花卉,感受自然乐趣的同时,增长知识。”农投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曹京介绍。

工人杨颂菊在管护花卉。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摄

  龙头企业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正在剪花的平城乡长山河村村民杨颂菊,两口子都在花卉基地务工。她来这里打工两年时间,月收入3000多元。

  记者来到占地千余亩的现代农业公园,这里是国内首个把农业公园融入城市建设的大型农城融合项目。农业公园新农村一期项目,38栋白墙青瓦的特色小洋楼已经全部封顶建成。

农业公园的新农村一期项目已具雏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兰州新区现有31万亩耕地按照15万亩种植业基地、10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和6万亩生态种养循环园规划布局,构建“饲草种植加工-发展现代养殖业-有机肥加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种养加全产链循环农业体系,推进全域发展现代农业。利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打造万亩花卉、万亩中药材、2万亩高原夏菜、6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全面构建特色种植产业;建成智能玻璃温室50万平方米和各类日光温室5000座;建成4个全产业链生态种养循环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350万头生猪、百万只肉羊、万头奶牛养殖规模。

  目前,兰州新区以农投集团为“龙头”,新区和三个园区分别成立国有农投公司,各村成立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探索形成“国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主导产业+合作社+基地”的新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逐步加深。

游客在花卉交易中心挑选购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兰州新区自启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以来,实施现代农业项目26个,累计完成投资近百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200元增长到13009元,劳务输转就业2.31万人,2000名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并实现稳定就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农业结构、产品种类全面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