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百花】春来看牛

 2021/03/26/ 07:1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侯永刚

春来看牛

  侯永刚

  在陇东乡村,习惯把“立春”叫“打春”。你说立春,人们会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你一说“打春”,便马上明白了。

  大人娃儿知道,一“打春”,结了冰凌的河水开始融化了,趴在地皮上的小草、菜秧的腰身慢慢挺起来了,庄前屋后柳枝上鹅黄色的嫩芽试着探头探脑了,大塬上冬小麦的叶片渐渐返青了,吹来的风也暖暖的,舒心畅意。过不了多久,阳坡坡上那一洼洼桃树梨树便会开出红的花白的花,棉花似的柳絮也会飞来飞去,渐欲迷人眼……

  老人们说,贮在菜窖里的过冬蔬菜要尽快吃掉,天气热了,会发霉;农具也要擦拭得闪闪发亮,用起来利索;每天给牛添足草料,记得用清水给牛冲洗冲洗,毛色梳理一遍……

  立春,意味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天动人的大自然交响即将上演,火热的农耕生活又要开始。有趣的是,陇东人把这个一年中最好的节气叫“打春”而鲜称立春,这就有点意思了。难道在他们眼里,“春”是“打”出来的吗?

  过去,陇东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俗语,这是当时,百姓对小康生活最朴素的追求标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牛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因此,农人把牛看得非常重要。

  《周礼》有按牛分田或者按田养牛的记载,谓之“牛田”;到了汉代,设有专管牛的官,称“牛吏”,民间还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每年春耕,这男人的牛鞭子,在牛屁股上轻轻一打,牛一奋蹄,犁铧就把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土地掀开了。跟在后面向犁沟里撒种子的女人乐得合不拢嘴,种子撒得便欢了。观看的娃娃们,兴奋地尖叫,雀跃着跑回窑院,向爷爷奶奶报喜去了。全家人都晓得,自牛犁开了自家田的这一刻起,这个春天真的到来了,容不得人再闲下来。

  时间一久,百姓认为春是“打”出来的,是牛带来的。你瞧,只要这鞭子一响,牛蹄子一动,便是另外一番景象。

  牛带来了春,带来了春耕的繁忙乐趣,也带来了秋后的仓廪殷实、人畜兴旺。在他们心里,牛是有灵性的,是吉祥物,不敢怠慢。

  周先祖时期,每逢立春之日,农户在门外制作土牛展示,寓意迎“春牛”、送寒气、忙稼穑。后来,演变为民间“戏牛”的习俗,也叫“打春”。

  在立春这一天,百姓纷纷将自家的牛牵出来,在野外场地巡游,看谁家的牛更强壮更威风,并用彩布条拧成的鞭子,“追打”奔来跑去的牛嬉耍逗乐。后来,人们心疼牛了,就糊了纸牛,供大家“鞭打”。“打”完了,百姓争抢纸牛的纸片,带回去埋在畜圈,以祈六畜兴旺。

  那时,官方还有“敬牛”的仪规。在立春前一天,地方官员穿戴整齐,带领乡间士绅贤达,走向田间,向头佩红花的耕牛行鞠躬礼,然后依次扶犁耕田。田地耕过后,敲锣打鼓,再把牛迎回官府。翌日“立春”,最高地方官员要向众人散发“春鞭”。大家挥鞭象征性地“追打”春牛,春就被“打”来了。

  现在,机械化代替了牛的艰辛,牛也渐渐淡出了农耕生活,但人们并没有忘记牛。人们把拖着铁犁耕田的拖拉机亲切地叫“铁牛”,还习惯把立春叫“打春”。一提到“打春”,人们就想到了过去曾经风光无限的牛,也会想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那些赞美牛的诗句来,便对无怨无悔、默默耕耘的牛多了一份珍爱和尊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