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校园文学】拜谒敦煌

 2021/04/07/ 05: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常得贵

【校园文学】

拜谒敦煌

  常得贵

  我努力想象着那个黄昏,我没有看见长河落日,只看到阳光铺成了一地金黄,一种直达心扉的光芒,覆盖着这个沉睡了千年的梦想。

  那一刻,大地如此单纯,如此祥和,我与如梦如幻的飞天,竟是这样贴近。我静静伫立在这里,不敢向前挪动一步,仿佛轻轻抬脚,便会跨越千年。我眼里出现了一抹穿越长空的微笑,生动的笑容渐渐弥漫开来。在落日的余晖被西风吹乱的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一队队西域商人牵着骆驼,行进在茫茫黄沙之中,驼铃清脆,让我真切地听到岁月从身边走过的声响。

  对于敦煌,一千多年来人们膜拜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诗人们吟诵的诗句在边塞的长空里飞舞成行。

  一路上,河西走廊是一如既往的冷峻,路旁的树干充满了北国的苍茫,汽车穿过乌鞘岭长长的隧道,无边的莽原接踵而来,在天宇之下被纯金般的阳光包裹着,炙烤着……

  我披着千年风霜,披着白云搭在肩上的哈达,终于到达了敦煌,一队队骆驼驮着游人在眼前行走,他们满脸喜气,看不出半点疲惫。置身这里,我也被洋溢而来的千年韵味包裹得严严实实。

  往敦煌城南约20公里,穿越一段沙漠,陡见鸣沙山,既无雄峰林立,也无巉岩危耸,唯有层层沙海跌宕着伸向远方。登斯山上,绝域苍茫,平沙浩瀚,把天地衬托得更加空旷。临风仰面,满眼都是沙的海,风的浪。如果说风是沙海的劲舞,那么茫茫黄沙就是山的灵魂,是山欢乐的孩子,脚下的万千沙粒构成了山的骨骼,细细碎碎,绵绵软软,直向天边绵延而去。俯下身子,捧起一把黄沙,每一粒沙尘就是一颗心脏,怀揣着一个梦想,裸露在边塞的长风里,裸露在沉寂的时光里。

  从山顶俯瞰下去,月牙泉酷似一芽新月,显得那么瘦小那么纤细,像一个天生丽质的村姑,静静地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里。那一线盈盈流水,虽然孱孱弱弱,却是山的血脉,经年累月地滋润着鸣沙山,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柔美,向人们尽情展现着娇美的身姿,水浅浅的、细细的,流泻着一脉说不出来的千年风韵,似在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泉水边上没有草长莺飞花团锦簇,没有山林葳蕤郁郁苍苍,只有层层叠叠的芦苇迎风摇摆,苍翠婀娜的腰肢倒影在一汪碧水里,凸显着生命的色泽。就在我冥想的瞬间,一阵风吹来,边塞的风总是板着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了也不问青红皂白,不觉间吹落了漫天色彩,在我下山时才款款歇下。

  高山大漠,载着游客的驼队蜿蜒绵长,宛如镶嵌在沙山上色彩斑斓的一道花边。我骑着一头高大的骆驼,老远就看到莫高窟的轮廓了,崖壁上的石窟静静端立在茫茫烟尘中,纵有人流来往穿梭,也不妨碍那一片静默。大片云霞将沙海云天晕染得一片通红,凭高远望,万道金光笼罩着环山而立的万千洞窟,有一种久违的亲切。那些宛然如生的天仙,怎么会把家安放在这里,或许天生就应该在这里,古拙也罢,苍凉也罢。

  遥想当年,成百上千的工匠手舞凿锤,那叮叮当当的响声一定富有韵律,他们把洞窟雕琢成了不老的生命,铸造成了不朽的神话,莫高窟是活着的。我站立在这里,依然能感受到古老经卷的文脉气韵向外飘逸的气息。

  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洞窟的四壁满面丹青,流光溢彩,无论经历多少岁月,那丰腴圆润的韵味终是不减。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皓首穷经的大师,终年厮守在这里。

  当夜色搭乘着一弯月牙飘过来时,我好像是撒播在大漠怀抱里的一粒种子,又宛如一粒沙尘,在飞天前轻盈起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