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了不起的你】“50后”石玉亭:三尺讲台别样红

 2021/04/30/ 08:26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田丽媛 实习生姜帆
DSC_0204.JPG

石玉亭正在认真备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实习生姜帆

  “党的百年史是一部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暮春时节,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厅内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学好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党史宣讲进校园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在台上作宣讲报告的是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甘肃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玉亭,他的精彩讲述引来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今年66岁的石玉亭,精神抖擞,声音洪亮,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坚毅与睿智。退休之后,他继续弘扬红色文化,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用爱和坚守诠释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与不凡。

DSC_0258.JPG

石玉亭在兰州城市学院作宣讲报告

  (一)

  作为农民的儿子,石玉亭从小在农村长大,勤奋好学的他在学业上毫不懈怠。“那时候的条件苦啊!吃的住的用的都特别差,但学校的老师克服万难,用心、用情教导每一名学生,他们兢兢业业、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石玉亭回忆,从那时起,他就把老师当作知识的化身,也把老师当作人生的楷模

  一次,小学毕业后的石玉亭干完农活,正利用休息时间看书学习,这一幕正好被一位他读初中时的老师看到,老师见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鼓励他不要放弃学业,继续读初中、高中。平日里,这位老师时常关注石玉亭的生活和学业,主动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正是有这位老师的鼓励,才有石玉亭后来的学业有成,也正是有这位老师的教导,年少的他心中悄悄埋下一颗种子——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个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982年到张掖师专(现河西学院)任教,石玉亭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使命,讲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教学岗位的36年间,他时常备课到深夜一两点,每天早上都提前到校做准备,从不耽搁任何教学工作。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能力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赢得了学生尊敬爱戴。

  “石院长在原甘肃行政学院任职期间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咨询任务,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理论成果。”曾经的同事、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佘东民说,严谨治学是石玉亭一贯的教学风格,他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启迪和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55.jpg

为山丹生态文化县作报告

  (二)

  2018年,退休后的石玉亭不愿在家享清福,他退休不退岗,离岗不离党,继续为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他曾去静宁县聆听百战英雄余新元的革命故事,感受老红军强烈的使命感。“退休后的余新元常年拖着只有半只脚掌的右腿,带着满身伤病,仍坚持为各级党政机关、工厂、大中小院校以及驻军部队作报告,从不收取任何报酬,很值得我们学习。”石玉亭说,他受老英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退休以后,也积极开展公益讲座。他已记不清自己讲了多少场讲座,用他自己的话讲,“一直忙在其中,乐此不疲”。

  “我是一名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就要做到学习奋斗终生,服务奉献终生。”石玉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来,他深入基层、机关、院校所作的报告,生动贴切、鼓舞人心,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他还积极参与策划编写通俗读本《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全方位展示甘肃的红色文化。

  “石老师热情高、办法多,从他的身上我深刻感受到老党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热情和忘我工作的精神。”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刘雄文说。

DSC_0229.JPG

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DSC_0250.JPG

记录精彩瞬间

  谈到此次“党史宣讲进校园”活动的初衷,石玉亭十分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把宣传红色文化,弘扬延安精神的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

  兰州城市学院商学院审计专业201班苏向婷聆听了石玉亭的报告后受益匪浅,她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矢志艰苦奋斗,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两鬓微霜,初心不改。39年来,石玉亭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曾荣获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称号,其发表的论文荣获首届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编的教材获得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干在实处无私奉献。”石玉亭坚定地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要组织需要、学生欢迎,我会一直讲下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