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会师大地富民花开 ——会宁县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21/04/30/ 20:03 来源:新甘肃 张斌强 李峰 陈泳 齐兴福 盛学卿 何香利 袁志伟

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斌强 李峰 陈泳 齐兴福 盛学卿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袁志伟

  会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会师,衍生了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秉承这种精神,会宁儿女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战胜贫困。

  会师精神代代传,会师大地日月新。新时期,会宁人民继续发扬会师精神,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质增效 扩面增收

  1936年10月,为确保会师部队安全,“铁流后卫”红五军在中川镇大墩梁上布好“口袋阵”阻击敌人。两天一夜的激战,打得敌人溃不成军,狼狈逃窜。这一战,有887名红军将士伤亡,年仅28岁的副军长罗南辉也壮烈牺牲,和战士们一起长眠于大墩梁。

  春日里,位于中川镇大墩村旁山巅上的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园,景色秀丽,风光旖旎。山下,万亩油菜花香扑鼻,不远处的万亩蔬菜产业园建设正加紧推进……

  大墩村原党支部书记曹瑛介绍说:“我们村办起了10家农家乐,种植了油菜花,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和油菜花节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全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抢抓乡村旅游政策机遇,大墩村完善基础条件,对现有民居进行提升改造,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培育乡村旅游新亮点。

  在政府的号召下,村民苏继伯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前几年每年收入7、8万元,去年一年达到了10万元。”苏继伯笑着说。

  中川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借助地下水和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会宁县南峪川万亩蔬菜产业园,占地1.02万亩。截至目前,已流转土地1260亩,集中连片搭建高标准塑料大棚2000座。

  中川镇梁堡村文书梁宁介绍:“以前,中川镇的蔬菜种植较为传统,经济效益较低。发展蔬菜产业园,能否让农民稳步增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为提升蔬菜产业成效,地方政府在建设南峪川蔬菜产业园时,引进了甘肃会基华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前期计划投资建造1000座日光温室,通过统一布局、质量标准、技术培训、品牌和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正在组织施工的公司负责人曾朝飞介绍说。

  据了解,会基华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继续增加投资,扩建日光温室1000座,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中川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会宁县南峪川万亩蔬菜产业园日光温室项目建成后,将带动辐射全县周边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带动就业人员1200人,每年培训带动农民2000人,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一户一策” 全面覆盖

  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是白银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

  1936年10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来到会宁县新添堡回族聚居区,成立了会宁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红色政权——新添堡苏维埃红色政府。红军在这里开展满缸水运动,从山下把水挑到群众家中,主动打扫街道和院落,并用自己的粮食和食物救济群众,被群众称为“仁义之师”“救命军”。

  “各民族就像一颗颗抱团的石榴籽,只要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抓好产业,奔向小康。”在新添堡乡道口村原党支部书记马金虎的带动下,道口村肉牛养殖遍地开花,肉牛产业收入占到全村人均纯收入的50%。

  按照“支部引领、村企联建、互利共赢、打造品牌”思路,道口村建立创业孵化基地1个,与当地群众开展“订单式”合作,引领新增肉牛养殖户58户,使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2800多头,户均饲养量达到7头以上,肉牛养殖收入人均达到3817元。

  近年来,会宁县出台了产业覆盖达标奖励政策和贫困户产业达标补助政策,其中,贫困户每引进1头基础母牛,补助5000元,每户最多补助4头。

  郭世元所在的丁家沟镇沈屲村,针对群众产业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境,把肉牛养殖作为支柱产业。如今,已连续三年享受了政府产业达标补助政策的郭世元养殖肉牛8头,发展信心倍增。

  据了解,沈屲村累计引进基础母牛410头,发展牛产业达标户132户,202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万元,成为全县闻名的养牛示范村。

  今年,会宁县按照“定时定量抓产业,强力推进全覆盖”的要求,盯牢肉牛、肉羊和蔬菜三大增收产业,重点推进天然牧场、万头牛场、生猪养殖场等项目,同时,培育大型草业加工企业、大型养殖企业,实现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一体化发展。

  强化主体 带动增收

  暮春时节,走进河畔镇李家塬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村民们正在清理废旧地膜、建设供水工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村民马琴自从家里的50多亩土地被流转后,一直在产业园里打工。“挑地膜三天一结账,抱秸秆一天一结,1小时10元,在家门口挣钱很开心。”正在劳动的马琴说道。

  李家塬土地分散零碎,机械化程度低,以前有许多耕地因长期缺水而撂荒。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按照“引水改田、引技增效、引企投资”的发展理念,引进龙头企业新疆润丰集团,在李家塬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科研、观光于一体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

  李家塬村党组织书记朱广春介绍说:“自龙头企业进驻以来,投资约2亿元,目前与产业园建设同步配套的12公里供水工程已全面启动。”

  农业产业园建设,让当地村民逐渐走上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新型农民之路。河畔镇党委副书记宋玉良表示,工程开展半个月以来,共吸纳当地务工村民4000余人次。

  近年来,在山东寿光、雄特牧业、中天羊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会宁蔬菜、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等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当地还按照“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家,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793家,建成种养殖家庭农场681家。

  强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绩效考核,加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奖补激励政策,会宁实现了一个产业由一个龙头企业引导、若干合作社合作、广大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形成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农户跟着合作社走的产业发展格局,让农户在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收益。

会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资料图)

南峪川万亩蔬菜产业园日光温室。(资料图)

八里湾乡安格斯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局部。(资料图)

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向刘家寨子镇李塬村投放湖羊。(资料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