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红旗不倒 星火不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2021/05/06/ 04:0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魏洁庆 张秀娟

  4 反击“围剿”,壮大陕甘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随着陕甘地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国民党统治者惊恐万分,反动军阀接连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陕甘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同心协力、一致开展反“围剿”斗争,誓死捍卫革命成果。

  1934年2月,陕甘两省军阀集团纠集8个团,1万余人马,兵分8路对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刘志丹等人根据敌情,制定了反“围剿”计划,坚持在流动中求生存,避开敌人锋芒,率领红军主力转移到外线打击敌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则率领游击队掩护群众,坚壁清野,灵活运用战术战法,奋勇杀敌。在红军主力外线作战节节胜利和根据地内线斗争的有力配合下,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余人,取得反“围剿”的重大胜利。陕甘边根据地发展到包括淳化、耀县、中部、宜君、旬邑、正宁、宁县、合水、庆阳、保安、安塞、靖边、鄜县、甘泉等18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

  1935年2月,蒋介石调集陕、甘、宁、豫、晋、绥6省7个师计5万多兵力,对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企图扼杀新生的革命政权。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中共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崄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统一指挥两个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的反“围剿”作战。会议确定了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成立由刘志丹任总指挥的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带领红军主力,充分利用国民党杂牌军之间的派系矛盾,与敌人斗智斗勇,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先后消灭敌正规军5000余人、民团和地主武装3000余人,相继解放安定(今子长县)、延长、延川、安塞、靖边、赤安等6座县城,打通了陕甘边和陕北的联系,粉碎了蒋介石精心部署的反革命“围剿”,形成了南北500余公里、东西250余公里、总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广阔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共产党人和红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取得了两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革命的火焰熊熊燃烧,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合并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落脚陕甘,中国革命从陕甘宁再出发

列宁小学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让长途跋涉、疲惫至极的长征红军有点可落、有点能落,并且站得住、站得稳,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

  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在俄界会议上作出经甘东北、陕北到靠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哈达铺得知陕甘地区还存在着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后,决定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在榜罗镇会议上正式决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长征的落脚点。从长征开始,落脚点的问题就一直是困扰党和红军的一块悬而未决的大石,经过数次抉择和变更,在榜罗镇会议上终于得以确定。落脚点的确定至关重要,意味着中央红军长征即将结束,陕甘革命根据地即将成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中国共产党直接对日作战具备了付诸实际行动的充分条件。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迅速调整了政治路线,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红军团结作战,取得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并实施东征和西征战役,不断壮大红军力量,巩固发展根据地,形成陕甘宁边区。1937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整编后的八路军主力部队陆续渡过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陕甘边这片红色的热土,屡经挫折与失败依然岿然不动,在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长征红军在这里落脚,八路军从这里整装出发,迎来了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变,开启了我们党领导全国革命斗争走向胜利的新篇章。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当之无愧的起承转合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执笔:魏洁庆 张秀娟)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