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国华 李贵世 李满福
绿染山川,水秀城乡。四月的清水县,生机一派。
因“清泉四注”而得名的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丰硕成果,恰如四注的清泉,浸润着轩辕故里这片神奇的土地。从城市社区到乡村集镇、从政策宣讲到干部问政、从文艺轻骑兵到志愿者服务……清水县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高位推进,构建文明新阵地
4月13日下午,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地处县城繁华路段的这个新单位的室外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两年来全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个场景,不断有市民驻足观看。文明实践中的点滴故事,也正是通过这个大屏传到千家万户。室内多媒体大会厅就是理论学习、政策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课堂,常年举办报告会、宣讲会,成为全县文明实践的指挥平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组织架构一目了然。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政治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在我国全面启动,2019年清水县先后被列入省上和全国试点县。
清水县文明实践试点以来,迅速构建起县有实践中心、乡(镇)有实践所、行政村(社区)有实践站,上下贯通、多点辐射、运行顺畅的组织体系,县、乡(镇)、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挂帅,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制度、有计划、有项目、有经费、有成效”的标准,有效整合行政、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旅游等各级各类优质公共资源,建成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的各层级活动阵地346个,实现了文明实践阵地城乡全覆盖。
在文明实践中,清水县通过阵地和平台建设,既重视思想文化传播,又注重文明行为践行。目前,已打造了理论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等五大服务平台。紧贴群众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注重传学结合、知行合一,组织开展“菜单式”选题、“清单式”管理、“故事式”宣讲、“演艺式”引导、“指尖式”传播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超过5000场次。
今年初,县上专门召开了党委(党组)书记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大会,39个乡镇和县直部门的“一把手”现场述职,接受大家的打分、评议。在强化督查考核的同时,注重跟踪问效,不断推进文明实践活动走新走深走实。去年底,清水县被评为2020年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优秀县”。
清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贤雄说,清水县通过开展科学理论“聚民心”、政策宣讲“启民智”、主流价值“铸民魂”、文化生活“兴民乐”、移风易俗“倡民风”等特色实践活动,架起了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一座座文明桥梁。
创新引领,打造惠民新品牌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阵地就提供什么。这是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方向。
4月14日,红堡镇西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凉亭长廊上,数十名村民像往常一样集中在这里“开会”,听文明实践志愿者、镇卫生院张祎大夫关于新冠疫苗接种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及同为志愿者的派出所民警关于防范电信诈骗方面的知识。51岁的西城村余川社村民黄学明心直口快,他说镇上经常在广场组织活动,都是大家喜欢参加的。
民警为红堡镇村民讲解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
就在上个月的一次“干部问政”活动中,黄学明当场给驻村干部陈汪平、村支书李子平抛了个“炸弹”:“新农村建起来了,为啥村广场的路灯还没安上?”“地下管网为啥很长时间还没修好?”村干部当即耐心解释,由于去年雨天多,考虑到安全和施工质量,工期耽搁了些时日,后来随着天气好转,半个月后,路修通了,灯也安上了。这是清水县“现场考干部”“干部晒作为”问政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了深化文明实践,清水县在全县普遍推开“三提五讲一解决”干群“面对面”活动。群众提问题、提意见、提困难,党组织书记讲思想、校长讲教育、村医讲医疗、第一书记讲政策、驻村干部讲法规,现场答复解决群众诉求。用红堡镇党委书记孙建斌的话,现在干部不怕群众“说事”了,有问题大家直面解决。他说,此举让干群关系近了,村镇干部作风实了,乡风民风也发生了大变化。
黄门镇的小河新村,是一个由薛堡、樊家、后坡、小河四个村“凑”到一起的移民新村,有286户、1542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到这个“新农村”。村中心广场上有新建的舞台,有塑胶铺的球场,笔直的水泥街道,一排排整齐的二层楼房,洋溢着时代气息,分不清是城里还是乡下。
村干部介绍说,移民村来自不同村庄的村民,起初互不沟通、也很少来往,在文明实践活动中,他们建立了“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通过邻里互助、环境整洁等文明活动积分领取毛巾、灶具等日用品,既是奖励也是引导。组建起了村文化惠民服务小分队,常年开展活动,拉近小区村民彼此间的距离,以家训促家风,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扬村风,使小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村民马金平,是一位有着16年村支书经历的老党员,他领着记者参观了他家的二层小楼房,他说,党的政策确实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过去是梦想,现在都实现了!条件好了,年轻人娶媳妇容易多了,彩礼自然就少了。如今,小河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仅去年就接待了230多人次的县外参观团观摩交流。
清水县轩辕小学象棋兴趣班的小棋手们在认真听教练讲解。
清水县不断丰富文明实践载体,“街谈巷议新时代”“九创十评”“乡村十礼”“缘定清水·携手一生”七夕集体婚礼等近百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接地气、贴人心,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清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遍地开花。
成风化俗,涵育城乡新风尚
春雨润物,桃李成蹊。
一支越来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成为清水县文明实践活动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也正是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热情付出,清水文明实践才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身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红”,穿行在街头巷尾、村舍地头,形成一道道亮丽风景。
作为县城最早成立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区之一,永清镇城南社区的工作人员,每人都有个“兼职”——志愿服务队队长。队长的手机号,就是为社区群众志愿服务的“点单电话”。
今年3月,78岁退伍军人罗忠泽的老伴不慎跌倒瘫痪在床,原本正常的生活出现困难,他试着拨通了城南社区服务热线。让罗忠泽老人没想到的是,社区志愿者接到电话后立即上门,同时为老伴落实了临时救助政策。在此后的上门随访中,志愿者又先后为罗爷爷家找了保姆,帮助他们搬了家。为此,罗忠泽感激不尽,连声说“感谢党组织和社区关怀,感谢志愿者的及时帮助,真是为我们解决了一件大事”。
金牌、银牌,抵不住群众的好口碑。
永清镇东关社区的毓秀嘉园实践站,把群众“点单”、站点“派单”、志愿者“接单”和群众“评单”的情况张贴在小区显眼位置,服务是否到位,群众是否满意,一目了然。永清镇副镇长董双魁说,以前四堵墙、防盗门“锁”住了住户间的交流和感情,现在通过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的开展,重新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文化在城市小区得以延续。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是主渠道;播撒文明火种,志愿者是主力军。清水县紧贴“五大核心任务”,组建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全覆盖、分众化、菜单式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网络。志愿者中既有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职工,也有先进模范、中小学生、科技工作者、乡土人才、文艺工作者、退休文化工作者,总数达到4.2万人,占清水县总人口一成以上。
4月15日,风和日丽,走进郭川镇赵那村,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
村头,挂着一块2019年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文明村”牌匾。宣传栏中一幅全村420人集体合影的大照片格外醒目,这是去年央视在村里拍节目时照的。村民郭贵子说,老祖先连个县电视台都没上过,现在咱全村男女老幼都上中央电视台了!自信、自豪写在这位69岁的老人脸上。村子里的文化广场上,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6棵老柿子树保护完好,在风中摇曳。文化广场隔壁是“清水县赵那农民文体学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勤耕雨乐,村民休闲好去处;存史铭志,祖宗美德贵传承。农民文体学校充分利用被撤并了的村小学,三排砖瓦房,一排房是村民活动室,有两个村民正在拉着二胡吼秦腔;一排房是村史文化馆,从上古时期的陶器到“二人抬杠”等农具、灯盏风箱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一排房是文化阅览室,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等报刊摞满书架,村民们的书画作品挂满墙壁。在远离城市的这个小村庄,充满着浓厚的文化韵味。
赵那村的秦腔自乐班在演奏小曲《下四川》。
村民们说,农民文体学校是“郭爸”自己掏腰包改建的。
“郭爸”叫郭满福,今年76岁,退休前是天水市委党校的一名教师。从2013年开始,郭满福先后拿出12万元,把这块原本三面没有围墙、5户村民堆放私人物品的地方,硬是一点一点修建成现在的农民文体学校。“郭爸”年逾古稀,比较瘦但很干练、精神。“只是给村上弄了个能活动的地方而已!”说起自掏腰包建学校,“郭爸”很淡然:现在日子好了,村民们总得有个下棋、看书、学乐器、唱小曲、阅报的地方。
郭满福的善举,影响到村上更多的村民。56岁的雷尝尝,已连续四年为村上义务打扫卫生。2018年,她因摔倒腿骨折了,家里老伴、儿子接过了她的扫把。“大家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雷尝尝说,有两次到广场上打扫卫生,家里电磁炉上的米汤都熬糊了。2016年,雷尝尝被郭川镇评为“十佳好人”,奖了2000元,还发了一束鲜花。五年来,这束花一直摆放在家里上房的正中央,虽然花枝早已干枯,但她没舍得扔。“这是我最大的荣誉!”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雷尝尝又把2000元钱捐赠给了乡上。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像发生在赵那村的这一桩桩故事,在清水县还有很多。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彰显着文明的力量。(文中图片由新甘肃客户端实习生 龙毅拍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5月05日清泉四注润心田——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清水实践
- 2021年04月28日移风易俗倡导文明 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兰州市文明办开展第三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创建示范活动
- 2021年04月19日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家园——宁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 2021年04月06日文明乡风扑面来——高台县骆驼城镇建康村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