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号角
——我省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大地回暖,春意渐浓。陇原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铁牛”来回驰骋,农民穿梭忙碌,努力为全年的好收成打牢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历史性转变,今年,我省决定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下简称“三年倍增行动”)。
“今年是三年倍增行动实施的第一年,我省将紧紧抓住当前春季农业生产关键期,推动力量向产业体系构建聚集、项目向优势产业培育聚拢、资金向现代产业发展聚合,引领全省掀起三年倍增行动抓落实的热潮!”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旺泽说道。
特色突围 效益倍增
4月9日至11日,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中药材抓点示范行动现场推进会在陇西县召开,总结以中药材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在抓点示范建设及全产业链发展中的经验做法,正式吹响了三年倍增行动的号角。
我省具有干旱高寒、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有着大量适宜寒旱气候条件的特色优势品种,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次三年倍增行动的目标是:全省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3239.6亿元增长到5452亿元,增长68.3%。
对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产业基础薄弱的甘肃来说,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效益倍增,绝非易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过去3年,我省在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的过程中,高处“谋局”,细处“落子”,加快推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创建一批省级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这几年我按照合作社指导种药材,精心管护,成本降低了,种了就有企业收购,每亩地的毛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增加到了5000元,翻了一倍多。”宕昌县理川镇扎竜村村民蔡国庆喜在心头。
宕昌县自2019年创建拉路梁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来,规模持续扩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据测算,该基地每亩中药材种植成本降低1000元左右,药农收入稳步提高。
成本降低,效益翻番,但绿色才是现代农业最鲜明的底色。
近年来,我省坚持走生态循环发展路子,夯实“甘味”农产品绿色有机底色,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农药减量增效等措施,开展农作物重点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农药化肥减量化取得明显成效,农药和化肥利用率达到40%。
“以中药材产业为例,近年来多个药材重点种植区存在品种老化、土壤退化的问题,我们大力推广标准化施肥、连作障碍治理、良种繁育良法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态主推技术模式,有效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
强“芯”健体 创新“智”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农作物生命的开端,是农业发展的“芯片”。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重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瓜菜花卉制种基地,不仅如此,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上也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记者走进岷县寺沟镇立珠村的当归研究院药圃园,岷归、陇芪、渭党、羌活等近百种道地药材被栽植在占地70亩的种植试验研究区,开展不同条件的熟地育苗试验。园内占地690亩的野生中药材引种驯化保护区正展开人工繁育及综合研究,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关键数据。
强“芯”健体,打出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
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我省将加快推动农作物种子库、资源圃建设,形成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在省农科院建设保存能力达到30万份以上的西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在敦煌种业改扩建设玉米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10万份以上;在陇西县扩建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能力达到6万份以上。
点亮“芯片”,也要加足“马力”。
翻耕、起垄、栽种、覆膜“一气呵成”,如今在田间地头,覆膜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残膜捡拾机等省时、省力、多功能的“铁牛”已成为农业生产的绝对主角。
地理地形复杂、产业种类和栽种模式多样,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我省农业生产面临着“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困境。
近年来,我省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需求,“创”字当头,“智”字为魂,展开特色产业配套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和示范推广,建立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机械化试验示范点25个,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1%以上,农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新技术、新机具广泛应用。
“有了这台机器,栽种当归苗不容易倒翻了。”坐在电动秧苗移栽机上,岷县茶埠镇尹家村村民赵云霞感慨地说道。
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恩贵告诉记者,针对当归种苗大小不一、头重脚轻、机械移栽容易出现种苗倒置的情况,该站通过与有关产学研部门联合攻关,研发出当归种苗卷条机械移栽技术。
“我们在当归种苗周围包裹一层填充材料,使当归种苗呈条状,加入生物菌剂直接带肥,大小均衡,移栽更加便利。”张恩贵说道。
近年来,我省组织农机企业联合研发特色产业农业机具,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试验推广了党参黄芪黄芩铺膜覆土露头栽培联合作业机、果园多功能升降采收平台、工厂化育苗自动喷淋系统等先进配套机具;研发出我国首台藜麦联合收获机,以及首次引进山地轨道运输车在陇南山区油橄榄生产基地安装使用,农事生产从传统“二牛抬杠”“人扛马驮”升级到机械化、智能化作业。
延链补链 集聚发展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不紧密,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三年倍增行动,要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形成闭环产业链条,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实现集群化发展,才能使产业集聚区在全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李旺泽表示。
当前,我省已经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位于临洮河谷的临洮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千亩以上蔬菜标准园林立,4.7万亩高原夏菜集中生产片带次第展开,已形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分级分选、清洗包装、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的全产业链条集群式发展格局。
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建立了“原原种-原种-一级种”梯次扩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产业发展居全国领先水平。
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花卉种子出口量占到全国蔬菜、花卉种子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制种基地和国家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
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以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生产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等“三高五化”为特点的全国最大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11万亩。
不仅如此,全省目前共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28家,总数达到3127家,带动1.4万个合作社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总产值超过了千亿元,涌现出了中盛农牧、蓝天集团、德青源、海升、圣农、新希望、牧原等一大批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
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我省还将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0个以上,打造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一批500亿元级以上的产业,带动形成中药材、蔬菜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县(市、区)国家或省级产业园区全覆盖。
伴随着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面推进,一幅农业生产绿色高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秀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5月06日【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树“甘味”品牌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 2021年05月07日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名单
- 2021年05月04日壮大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庆阳市西峰区打造高标准樱桃产业基地
- 2021年04月27日镇原县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