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村里来了“田保姆”

 2021/05/18/ 23:27 来源:新甘肃 记者 范海瑞 通讯员 张朝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通讯员 张朝军

  初夏时节,黑河流芳,大地披绿。在玉米制种大县临泽,20余万亩的制种玉米已经发芽。

  春种秋收是农民们最忙的时候,然而这个播种期,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村民辛天斌却感觉闲适了好多。给辛天斌帮了大忙的,是村里的一家集体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

  “前些年每到春种就是用工荒,高价也找不上人,现在只要提前与合作社下好单、预约耕种,合作社就可以提供劳务、水肥一体化等托管服务,省心多了。”辛天斌说。

  今年,汪家墩村立足农户需求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成立了村集体所有的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探索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广大农户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代耕代种、机播机收、统防统治等“田保姆”服务,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搭了一座桥。

  规模化经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去年,汪家墩村抢抓临泽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机遇,积极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6500亩,初步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和“一户一块田”的高标准农田格局。

当地村民正在整地。(资料图)

  小块并大块后的地谁来种?村集体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将本村不愿意种地、外出务工以及上了年岁的老年人的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按照每亩600元加玉米制种亩效益差价的20%比例核算流转金,目前已流转土地3300多亩。同时,又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吸纳本村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1户、30到50亩的零散户110多户进行专业化种植,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成立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将本村零散土地整合起来,再流转给大户,不仅能促进土地规模发展,也能通过大户示范带动,促进农业种植更加专业化,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汪家墩村党总支副书记、村集体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玉贵说。

  社会化服务,回答“怎么种地”问题

  汪家墩村集体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合作社就吸纳本村种植大户和有意愿入社的农户为社员,并整合辖区内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资经销户等各类社会资本以入股形式参与合作社发展,在农资、农技、市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这家合作社已为预约耕种的3000亩土地开展“一站式托管”,统一提供滴灌铺设、播种施肥、除草防虫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打造“农田托管+专家看田”的土地耕种新模式。

制种玉米播种。

  “实施社会化服务后,不仅解决了怎么种地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减少农业耕种成本,使农事操作更加精准、细致。今年,我们大面积推行机械化作业后,在深松、铺膜等环节平均每亩地可节省4个人工,同时,依托全村6个蓄水池统筹推进的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全面实施水肥一体化,推行智能灌溉、无人机化防、远程操控等农业技术,使种植管理更加智能、精准。经初步估算,实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后一亩地平均节省成本600元左右。”安玉贵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

  循环化生产,“农业+旅游”照进现实

  汪家墩村集体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在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还积极推行“玉米秸秆—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依托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在合作社下建立“饲草银行”,采取机械化打捆、黄贮等方式,对玉米秸秆统一加工收储销售,一方面为全村肉牛养殖提供饲草供给,促进养殖业更好发展;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村饲草乱堆乱放的问题,助力全村“省级旅游专业村”发展。

  秸秆过腹还田后,增加土地地力,减少化肥用量,实现绿色发展,真正做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

村民正在忙着铺设地膜、播种。

  “我们家有32亩地,原来一直种的是制种,一年辛苦下来也就收入4万多元。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光流转费就2万多元,再加上三个劳力,一年务工也能挣两三万元。而且还能投入更多精力来发展养殖,现在养了5头(牛),准备再养10头,进一步提高收入。”村民李洪海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