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撂荒地上“长”出新希望——通渭县多措并举治理撂荒地见闻

 2021/05/20/ 05:2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 田倩倩 刘祥龙

撂荒地上“长”出新希望

——通渭县多措并举治理撂荒地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 田倩倩 刘祥龙

  “国家出台撂荒地整治政策以后,我们就对撂荒地重新复耕种玉米、洋芋,将土地恢复起来。”通渭县李家店乡郭坪村村民张昌林说。

  “雨生百谷”。临近谷雨,通渭县各乡镇群众抓紧进行旋耕、施肥等田间管理,张昌林也不例外。

  张昌林家金银花种植面积比较大,管理起来不容易,近两年他把远一些的地撂了荒。今年,乡里大力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张昌林积极响应号召,将自己撂荒的2亩土地重新复耕。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子女进城陪读,劳动力严重不足,通渭县撂荒地面积逐年增加。为此,通渭县将撂荒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有效解决农村撂荒土地“沉睡”问题,做到让“闲地”新生、撂荒地变成“产业园”。

  鸡川镇有6600多亩撂荒地。为切实解决好撂荒土地问题,当地政府协调农户流转土地,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经营。

  “我们村结合撂荒土地治理,由合作社带头集中连片流转1000亩土地用于种植饲草玉米,目前已经全部深松完成,正在同步推进旋耕、覆膜和播种。”鸡川镇上马村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永强说。

  杨川村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唤醒”沉睡多年的撂荒地。通渭县晟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云飞介绍:“杨川村今年结合撂荒土地治理,在村的东南山面流转土地1000亩。”

  据了解,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通渭县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积极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投身乡村振兴,培育引进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标准化产业示范点,通过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让老百姓从产业发展中得益,确保已复垦的撂荒地得到长期有效利用。

  “目前围绕撂荒地,我们已经发展规模化玉米种植基地5000亩,高标准金银花种植基地2000亩。另外,要求撂荒地整治一村一点达到百亩以上的规模。”鸡川镇镇长刘敏说,“通过各种措施,目前全镇撂荒地整治工作进展顺利而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通渭县襄南镇瓦撒村,致富能人张惠峰打算通过撂荒地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目前,张惠峰的合作社存栏土鸡6700多只,年交易额70多万元。“今年流转了周边400多亩撂荒土地,准备种小麦、玉米、中药材作为鸡的口粮。”

  据了解,通渭县已排摸撂荒地9.6万亩,通过撂荒地停发耕地的补贴、撂荒两年以上收回集体等政策宣传引导,发动群众自种2.05万亩。同时,大力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对耕种条件较好的撂荒地,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马铃薯、玉米、中药材。通过委托亲戚邻居代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等方式,共整治撂荒地4.67万亩;对耕种条件差、道路交通不便的山区撂荒地,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计划整治3万亩左右。最后采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兜底的方式,确保全县所有耕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通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经服务站站长杨天水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