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2021/05/20/ 06: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古浪县土门镇教场村辣椒种植已成为村民有效的致富产业。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忠

玛曲县阿万仓镇,一座崛起的绿色生态草原小镇。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周修建

  集聚人才力量 强化才智支撑

  人才聚,事业兴。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甘肃建立完善人才助力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加大重点人才项目向脱贫攻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干部人才支持计划,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健康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人才交流等,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从项目倾斜上下功夫,成为促进贫困地区集聚紧缺人才的关键一招。

  2017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省级重点人才项目资金2.55亿元,扶持475个省级重点人才项目,其中涉及脱贫攻坚的就有326个。

  通过项目带动,有效提升了贫困县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和贫困户的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能力,扶持了农村产业发展,有效助推了群众脱贫致富。

  如何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更好发挥人才的作用,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因素。

  定西组织开展了“双百四联”活动,即选派百名农业科技专家,每年至少利用100天时间,深入脱贫一线开展联基地、联项目、联协会、联农户,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多亏了魏站长的技术指导和扶持,我的农场才能有现在的规模。”握着定西市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魏周全的手,通渭县爱红农场当家人孙爱红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孙爱红是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孙家坪社农民。2013年他流转土地300多亩,成立了通渭县爱红农场,决心要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出高产玉米。可当时的他一没技术、二没种子,怎么办?

  知道他的困难后,“双百四联”通渭县服务专家魏周全和通渭县农技中心的高级农艺师董禄信带来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优质玉米种子,从此先玉335、高玉811、福地201、郑单958等高产质优的玉米新品种在爱红农场扎下了根。

  “我们真的是靠玉米好品种和一张地膜翻身了!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的优质玉米,旱不垮,病不倒,收入稳定,最适合这里干旱的天气。”孙爱红说,在专家指导下,他已流转4个村农户的土地1050亩。

  天祝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把边远偏僻地区的农牧民整体搬迁到松山镇松山滩安置区,让农牧民群众住上新居,过上了幸福生活。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牛继荣

  定西“双百四联”,是我省搭建平台、发挥人才作用的一个缩影。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落实靠基层,支撑在人才。近年来,我省坚持留住用好现有人才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相结合,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人才支撑。

  其中,先后从国家有关部门、金融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引进3批共337名金融、科技人才,采取兼职挂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先后有20批共255名“博士服务团”高层次人才为我省脱贫攻坚献智献策;

  积极争取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支持,已累计选派16批共337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访学研修;

  自2015起实施的“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连续5年从全省各市州遴选5批共569名各领域科研技术骨干到省内高校、医院和科研单位等进行研修学习,有效夯实了基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

  同时,我省改革体制机制,疏通堵点、破解难点、解决痛点,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2019年底,我省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从搭建平台集聚人才、创新机制引进人才、多措并举培育人才、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加强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措施,构架了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同时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基础上,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医疗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政策,推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人才培养、引导人才服务脱贫攻坚等改革。

  甘肃还进一步选优配强乡镇工作力量,指导各地对1229个乡镇班子履职情况进行了摸排,整顿44个后进乡镇班子,调整乡镇党委书记590名,提拔业绩突出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190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考录机关公务员力度,2018年以来全省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68名,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人员280名。

  聚才、引才、用才、育才,源源不断的“智动力”极大地增强了我省脱贫攻坚的“原动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