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陇原山乡的壮丽诗篇
——纪录片《陇上行——甘肃脱贫攻坚纪实》创作手记
定西市岷县大竜村中药材基地。
秦 川
一
5月17日—19日,3集电视纪录片《陇上行——甘肃脱贫攻坚纪实》(以下简称《陇上行》)登陆甘肃卫视与全省人民见面,距2020年5月中旬我们接受拍摄任务,开始着手筹拍这部纪录片,刚好一年。
这是一次奇妙的机缘。从2004年到2020年之前,我的团队一直盯着敦煌拍摄石窟文化题材纪录片,就在接受《陇上行》拍摄任务的前一周,央视科教频道刚刚播完我们制作的《中国石窟走廊》。几天后,我就带着新团队一头扎进了甘肃东部山乡。
从洞窟到窑洞,从古代文明到现实生活,题材的反差确实有点儿大。
更大的难题是,我们接受拍摄任务时,距全省脱贫攻坚最后收官只有半年时间,75个贫困县仅剩下最后8个县没有摘帽,而纪录片最需要的是过程的记录而非单纯的结果的呈现。错过了很多重要时间点,还能不能拍好这一宏大主题?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不确定因素。
对于纪录片人来说,时间永远是滚滚流淌的河流,它无始无终、昼夜不舍。历史的时钟也不会在某一刻突然停止跳动。纪录片创作者从任何一个时间节点进入,都有可能记录下正在发生的历史,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无独有偶,十几年前我和团队曾拍过贫困移民现状调查的纪实片,手头还有疏勒河移民贫困生活场景的原始素材。对于一个从业20多年的老记者,能为身边正在发生的历史巨变留下一部影像志,绝对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挑战。
但拍摄制作时间毕竟非常有限,直觉告诉我,只有马不停蹄、人不下鞍、日夜兼程、火力全开,才能抓住机会,完成这个重大创作任务。
二
最初翻阅甘肃扶贫相关材料时,一组组数字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全省贫困面之大、贫困人口之多、贫困程度之深,远超我们的想象。
甘肃为什么这么穷?“穷根”又在哪儿?创作之初,我们就已明确,不仅要充分展示甘肃省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典型经验、代表人物,更要深刻揭示甘肃是在怎样一种难以想象的薄弱底子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的版图上,甘肃省犹如一柄巨大的“如意”横卧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
从唐代的“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到清末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千年之间,陇原大地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沉重的历史欠账,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将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呢?
我们就带着一连串的问号,努力寻找答案。
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三
初步拟定拍摄大纲后,我们迅速调集创作实力较强的两个摄制组,分头开赴各个市州展开前期拍摄。
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陇南山区到甘南草原,摄制组克服路途遥远、点多线长、气候迥异等困难,每天早出晚归,连续拍摄十几个小时,咬牙坚持数月,终于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了全部拍摄。
那些正在发生的山乡巨变,以及刚刚经历了巨变的平凡百姓给了我们最大的感动,也打开了我们创作的视野和格局。
为了体现史诗性与纪实性的统一,我们尝试在宏大叙事背景下更多地捕捉人物故事的细节,将甘肃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与农户的生产生活变化相关联。导演组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中尽量不关机,尽可能多地保留乡亲们的日常对话,用可亲可信、活泼生动的语言讲“活”脱贫攻坚故事。
在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我们来到朱桂英老人家里采访。老人家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了,她取下挂在墙上的一副磨得油亮的扁担,讲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早上起来就到几公里外的山泉,以小跑速度挑两趟水的情景。如今,引洮工程把自来水通到了家里,她用了几十年的扁担也“退休”了。这时,导演提出拍一个她把扁担重新挂到墙上的慢镜头,也没告诉她讲什么。等我们摆好机位,喊了声“开始!”只见老人一边挂扁担,一边念念有词:“水桶放到一旁里,扁担要挂到墙上哩”“这是我的个纪念,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导演兴奋得直拍大腿:谁能写出这么朴实自然、贴切感人的台词啊!
在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沙坪村,我们正在拍摄花椒林时,村民杜小林来到镜头前,开始介绍村里的情况,被问及通上自来水之前村里人吃水困难到什么程度时,他脱口就是一串快板书:
“沙坪人的水又远,
淘了洋芋洗了脸。
沙坪人的水又贵,
淘了洋芋抹了柜。
沙坪人的水又贵,
说个媳妇没人给!”
接着,杜小林又给我们朗诵了他创作的《十唱中国共产党》歌词,把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安全饮水、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大病医疗保险等好政策挨个儿夸了一遍。
最生动鲜活的语言都来自老百姓。他们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赞美发自内心,带着泥土的气息。
除了赞美,我们还坚持直面甘肃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用新旧对比反映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前后的变化。
我们找到了十几年前拍摄玉门市独山子乡马福海家的素材,当时老马一家六口挤在摇摇欲坠的“藏头房”里,年人均收入才500元。2020年12月,我们回访独山子乡,又找到了老马。他带着我们看了他家的12间崭新住房和院子搭建的玻璃顶棚,他再也不用担心沙子落进饭碗里了。
老马对着镜头说:“都是党的政策好啊!”这时候,一直在老马身边刷抖音的老伴儿突然做了一个V字手势,用刚学会的英语说:“Thank you!”
老马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幸亏摄影师没关机,不然就错过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喜感画面。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的村民几年前还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头上,因为交通困难,有些村民几乎常年不下山。2018年当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山下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楼,让他们全部搬下了山。赵十科带我们穿过她家一楼的大客厅,到二楼推开第二间客厅的门说:“这里还有个小客厅。”剪辑师每次看到这个画面就忍不住想笑,因为这个“小”客厅几乎比城里人的客厅大一倍。说到下了山怎么维持生活,赵十科介绍,她现在不用上山种地而是去新疆打工挣钱,末了又反问我们:“新疆你们知道吗?”
问得我们瞬间石化了。后来导演坚持把这句看似多余的话保留了下来。因为这句话蕴含的信息太丰富了。
这是终于走出大山、第一次看到外面世界的陇南打工妹最引以为傲、也最真实的道白。
四
2020年11月21日,我们早早来到宁卧庄宾馆,等待一个重要时刻。
这一天,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全省最后8个贫困县、395个贫困村、17.5万贫困人口整体摘帽脱贫。至此,甘肃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拍完这组历史性时刻的镜头后,我们的又一场拼搏开始了。
我们把上百小时的素材一一做了检审,整理出8万多字的采访同期声,对3万多字的脚本做了大幅度改写。请央视播音员录制完解说词后,已经是2021年1月底,距离牛年春节只有10余天。在分秒必争的后期制作阶段,全体制作人员放弃了春节休假,通宵达旦地加班加点。晚上太困了,就在制作机房的小沙发上、椅子上躺一会儿,甚至直接睡在地板上。我们没日没夜地赶制节目,一直到正月十八,总长度150分钟的3集纪录片《陇上行——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终于制作完成。节目在甘肃卫视和省内各大媒体网站播出后,观众反响之热烈,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位酒泉观众留言:“这部史诗纪录片全方位、大境域、大手笔展示甘肃扶贫的壮观画卷,观之震撼心扉,感慨满怀!”
一位浙江观众留言:“我以为看甘肃的脱贫攻坚纪录片会很伤心,没想到这么阳光、乐观、进取。看岷县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像极了沈家门水产码头,陇西药姐长得真好看!甘肃人说普通话很好听!”
片子的主人公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留言:“你们拍的这部片子真的感动到了我。我不是说我自己,还有很多人,包括扶贫干部、普通农户、医疗、教育界的人等,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甘肃,很有教育意义。”
在这场震撼世界的脱贫攻坚战中,陇原儿女精彩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甘肃篇章,我们纪录片人也经历了信念的淬火和灵魂的洗礼。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来过,我们记录过,我们见证了一个伟大奇迹的诞生。(本文图片为《陇上行——甘肃脱贫攻坚纪实》剧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5月19日《伟大历程——甘肃扶贫纪实》纪录工程丛书首批图书及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发行
- 2021年05月17日三集纪录片《陇上行——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甘肃卫视播出
- 2021年05月17日三集纪录片《陇上行——甘肃脱贫攻坚纪实》5月17日起甘肃卫视播出
- 2021年05月12日【掠影】纪录片《九零后》:讲述西南联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