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纪事】那一年,一生难忘 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二十一载接力支教

 2021/06/02/ 06: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李欣瑶

那一年,一生难忘

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二十一载接力支教

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暖流计划”,将帽子围巾等保暖物品送到山区学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初夏时节,温暖的风从南吹向北,无论是浓绿还是新绿,都是生机勃勃的颜色。

  江苏无锡,江燕正在为自己的教育科技公司忙碌。工作8年后,她辞职创业,选择了与教育相关的行业再出发。

  庆阳南梁,闫继雄正在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乡村教师生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校门后一段“难得的经历”。

  相隔千里,他俩却有交集,他们都是或曾是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从2000年开始,这个支教团就源源不断地派出学生到我省多地的乡村学校支教,先后有165名志愿者拿出一年的时间,传授知识、了解社会、传递梦想和希望。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

兰州大学为研究生支教团进行教学培训。

  1998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实施了一项名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1999年,首批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

  这个项目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公开招募具有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一年的支教活动。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是这群志愿者共同的口号。

  2000年,兰州大学接过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大旗,开始在全校范围招募志愿者。

  据兰州大学团委副书记赵赟介绍:“我们遴选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大学四年不仅成绩排名在班级前30%,而且都有志愿服务的情怀。”

  2000年,兰州大学首批3名支教团成员奔赴兰州市榆中县。从那一年起,研究生支教团的旗帜就这样一届一届传递了下来。

  江燕,是13年前记者见到的第一位支教团成员。

  2008年4月间,在兰州市榆中县北山的园子中学,这个山西女孩住在简陋的宿舍里,自己生火、做饭,睡在砖头和木板搭的床上,心里满满地装着教育理想。她整天寻思着怎么让自己的课更有意思,怎样带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园子乡距县城120多公里,弯弯绕绕的山路却让很多孩子的脚步连大山都未曾踏出。

  江燕的课,常常会因为“什么是集装箱”“飞机是怎么回事”停下来,孩子们不知道、没见过,江燕就停下来耐心解释。

  她心里清楚,“在一年的时间里改变北山教育现状,几乎不可能。我能留下的是理想,是能够看到外界的一扇窗。”

  江燕真的推开了那扇窗。经过两个多月的策划,她带着30名山里的孩子来到了兰州。兰州大学什么样?图书馆什么样?再也不用江燕费力描绘,孩子们激动、兴奋地看着山外的世界,那眼中的光芒,让江燕觉得,“一切都值得”。

  时空转换,2021年4月,庆阳市华池县列宁小学。

  闫继雄的一天,从7点开始。简单洗漱后,他开始带着学生们跑操、早餐。

  每天平均四节课、课间批改作业,午饭后负责午自习,晚自习后批改作业、准备教案,不知不觉就到了十一二点。

  通常,同行的5名志愿者小伙伴还舍不得睡,一天难得聚在一起,大家还得聊聊学校的事,交流下教学的体会。

  之所以每天都安排得这么满,是因为闫继雄觉得教书是个“良心活”,精心准备才能站上讲台,全力以赴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走出大学校门,进入乡村小学校门。闫继雄有很多不适应,没自来水、没暖气,从来没有生过火的他,不仅要自己生火,还得帮着学生生火。

  不过这一切,都抵不过站上讲台的满足感。支教不到一年时间,闫继雄适应了教师的身份,站在小小的讲台上讲大大的世界,这份成就感之前从未有过。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