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
让人怦然心动的质朴与坚韧
——话剧《八步沙》印象
5月20日,大型原创话剧《八步沙》在兰州音乐厅成功首演。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晋京展演剧目暨“建党百年·春绿陇原”百部百场文艺展演的重头剧目,《八步沙》真实再现了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质朴坚韧的“当代愚公”的风骨与情怀。 郁 婕
管卫中
八步沙六位老农植树护林数十年抗击沙漠侵蚀的感人事迹,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但要把它搬上舞台,创作出一台好戏,则有相当大的难度。
为什么这么说?这个题材的特点是时间跨度长,在数十年的苦干中,人们显现了极大的韧性。剖开来看,这里面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无数琐琐碎碎、平平淡淡的农民生活细节,但没有容易吸引城市观众眼球的爱情、财富和炫目的生活场景;有土得掉渣的农民对话,而不太可能有时尚的、精致的,甚至充满哲思的语言……
一句话,这个题材整体来看相当感人,若说起具体的事来,则比较平淡。也就是说,这个题材先天缺少叙事作品必须具备的吸引人的曲折剧情,跟时尚更不沾边。
既然题材本身没有多少“戏”,或者有可能故事平淡、场景单调、叙事比较散漫,或者甚至有可能因过度拔高人物,导致出现“虚胖”的感觉。那么,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观众可都不会买账。
由此,要根据这个题材创作出一台精彩的戏来,对创作人员是一个挑战。
说真的,在看戏之前,我暗自为创作人员捏了一把汗,不知道他们会排出一台怎样的戏来。看完戏之后,我释然了。总的感觉,这是一台能吸引人看下去、并且不时会让人怦然心动的戏。
这个农民治沙的故事,该从哪里讲起呢?说实话,我真担心戏一开头就讲农民们为了遏制沙漠的步步侵蚀而如何如何,试图把六个老农定调成力挽狂澜、顶天立地的英雄。事实上,沙漠的步步侵蚀使得农民们没地种没饭吃,所以才要组织起来护林种树治沙,这是全剧的逻辑起点;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走,中途情况有变,挣不到钱了就想打退堂鼓,这很符合农民的心理;但又害怕散伙了沙漠会卷土重来,重新覆盖他们辛辛苦苦抢救的土地,因此决定接着干下去;于是,农民们“坚韧”精神的奥秘也就被揭示出来了。
从全剧看,他们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生活得好一些,他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办法都想得出来。这就贴近了农民们的心理和逻辑。这种低调,造就了该剧的一种基本品质:真实,质朴。
我的第二个担心是,如果创作者要将采访来的六老汉的经历、故事全部塞进剧作中,生怕哪一点漏掉了,那样就势必造成剧情的冗长、琐碎。
不错,剧作要复原生活原型,但不等于照搬生活,而应当是从生活素材中精选那些“有戏”的部分。这部戏选取的八个场景,每一场几乎都有些悬念,都有“戏”,譬如地窝子被压塌、羊倌事件、黑风暴袭击、林场要散伙等。这些接踵而来的悬念造成了剧情跌宕起伏,每场都有看点,中间没有断“气”,这就能吸引住观众,一场场看下去。唯一一场看似离开了造林主线的闲笔——陆老汉分到钱后全家喜出望外的情景,是全剧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一场戏,演员表演朴实,与开场戏遥相呼应,也暗示了造林治沙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至于那些有激情的戏份,也还比较适度,没有矫情和拔高。从这些场景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对生活素材是作了一番精心选择的,结构上是用了心思的,整体上剧情结构比较紧凑,没有平淡、松散、冗长之感。
当然,创作者在剧情内在矛盾的处理上,表演者在表演分寸的把握上,以及置景、服装、造型、乐曲包括唱歌的腔调等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还能再精心打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17日【文化论坛】语言是一种铺路石
- 2020年09月29日第一届秦文化论坛在陇南师专举办
- 2020年09月24日首届秦文化论坛在“秦人老家”陇南举行
- 2020年09月23日【文化论坛】黄河流域美的诗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