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
“玉带”蜿蜒连山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定西境内多山。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一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定西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同时,这些山与屲,曾经也“圈”住了山里的人和山里的货:闭塞的交通不仅让当地群众出行不便,也使品质优良的土特产遇到销售难。
安定区香泉镇关门口村村民刘农平告诉记者,自己家里大面积种菜有9年了,前些年因为路不通,种菜容易卖菜难。
前几年,陇西县马河镇干部想带动群众发展种植产业,但群众没有多大兴趣——“路不通,种啥也不好卖,干吗费那劲儿?”群众早在心里拨拉了算盘。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早些年在定西农村经常能看到的标语,何尝不是群众心中的企盼?
近年来,连霍、兰海等高速公路相继贯通,陇中大地实现七县区全部通高速,这让定西人民看到了希望,也让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如今,刘农平再也不用发愁蔬菜没有销路。得益于畅达的交通,一棵青菜,从安定区的菜田到东莞市市民的餐桌,2200余公里路程,仅需38个小时。
有了好销路,自然带动起当地群众的蔬菜种植积极性。香泉镇镇长白建伟介绍:“近三年,全镇种植蔬菜面积稳步扩大。2019年2.7万亩,2020年发展到2.8万亩,今年达到了3万亩。”
在陇西县马河镇,群众也忙活了起来。杨营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内,香菇点点“探”出脑袋,在此务工的村民左看看右瞅瞅,忙着进行管护。“现在行情好的时候,柴胡一斤能卖出30元的好价钱。香菇也不愁卖,兰州、陇南的客商会来收,一年这座棚能收入1万多元。” 村民王晓军说,有了这座棚,自己再不去外地打工了,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福州市定有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定西大卖场专区”内,来自定西的马铃薯宽粉、中药材饮片、农家土蜂蜜、通渭麦秆画……让人应接不暇,越来越多的福州人通过这些特产了解定西。数据显示,2020年福州市累计实现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销售额7.5亿元。
福建省甘肃商会会长贾朝晖对福州市与定西市的交流深有感触:“近几年,两地文化、人员交流往来密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今在福州,如果我说‘我是甘肃人’,许多人会猜测‘你是定西人吧’。”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福州人选择到定西、到甘肃旅游。
路通百业兴,致富有信心。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让定西的土特产“飞”出山,也让八方游客走进山,产业在这片土地扎下根。条条高速,如同粗壮的臂膀,挽起了定西的山川梁峁,连接起广袤的产地和广阔的市场,连通了山与海。
“铁军”鏖战木寨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这里,是漳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近3000米,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板块在此碰撞。
这里,是木寨岭隧道,筑路人鏖战正酣。
木寨岭隧道全长15余千米,是省公航旅集团投资建设的渭(源)武(都)高速公路的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线最长隧道,最大埋深629.1米,采用分离式双向四车道设计。
据了解,木寨岭隧道围岩主要为薄层状黑色炭质板岩,隧址融合了构造交汇部位,地应力高度集中,褶皱带活动强烈,近东西走向断层发育,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类型多样,对隧道存在较大影响的有3个背斜和3个向斜构造,6处褶皱和12条断层,因此被称为工程“禁区”。
从业15年的王智佼是省公航旅集团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渭武定西项目办副主任。他说:“由于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木寨岭隧道的施工难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数一数二,是渭武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拦路虎’,也是兰海高速全线最后的‘卡脖子’工程。”
自2016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木寨岭隧道2、3号斜井换拱率分别达到30%、36%,共发生14处较大变形,累计长度997米,最大变形3145毫米;同时,施工过程中部分段落二次衬砌开裂破坏,导致隧道施工推进十分艰难。
虽然与兰海线隧道遥相隔望的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的施工方法能提供一些借鉴,但两座隧道地质条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王智佼与他的团队相当于从零开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哪怕是工程“禁区”,参建者们也并不畏惧、退缩。省公航旅集团长达公司及渭武定西项目办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多次邀请国内地下工程界专家学者对木寨岭隧道难题把脉会诊、攻坚克难。同时,积极寻求中国科学院孙钧院士、何满潮院士团队帮助,于2018年9月成立了我省交通行业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探索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现在围岩变形量由平均100厘米控制到30厘米以内,正常支护体系可以应对。”王智佼说,“目前,木寨岭隧道完成工程总进度的71%左右,隧道贯通后,渭武高速将会再缩短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据渭武定西项目办主任王治才介绍,渭武高速公路的建成,不仅缩短了兰州至武都的里程,还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及投资环境,对促进沿线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西北经西南到达东南沿海的重要出海通道,实现通途越南北。
“我们常年驻守在工地一线,经常和老百姓沟通交流,能感受到他们对便利交通的渴望,所以我们力争修好路、养好路,让人民群众走上‘满意路’,这也是我们公航旅集团公路建设者的初心使命。”王智佼说。
陇南
天堑变通途 经济大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路,联通的是东南西北,承载的是致富希望。
过去,陇南的道路交通是“山间铃响马帮来”。现在的陇南,飞机飞起来了,火车跑起来了,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汽车喇叭响,财富到农家”,“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建成。
2013年12月26日,国家高速公路网G75线——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陇南境内武(武都)罐(罐子沟)段正式通车,甘肃与四川首次实现高速连接,祖国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开辟出一条新的高速通道。
这条路,结束了陇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陇南交通发展从此进入“高速时代”。至此之后的连续3年,陇南每年建成一条高速公路。
兰海高速穿越的陇南南部山区,一路上皆是秀美无比的自然景观。
然而时光倒退几年,这里还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人间秘境。“一声能叫喘,走起得半天”,是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道路不通,出行困难,极大地制约了陇南南部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使这里成为陇南最贫困、最落后的片区之一。
片区内的武都区裕河镇就是如此。过去,苦于山大无路,每到收获季节,满山遍野的山珍野果只能烂在地里,许多群众背起行囊外出讨生活。
交通的巨大改善,让这里从“死角”变成通衢,让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人们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白芳花是裕河镇凤坪村村民,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中照看老人和孩子。因为聚少离多,这个家庭对通畅的交通更加渴望。
现在,兰海高速从离她家不远的地方穿行而过,家人回家的路途不再遥远。
“通行方便了,外地游客络绎不绝。”白芳花高兴地说,自己现在在家门口的一家旅游公司长期稳定务工,自家特产也能顺利外销。
人悦其行、物优其流。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给陇南带来机遇与新生。许多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开始成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整个陇南,也逐步成为南下川渝、东进陕西、北上兰州、西连九寨的黄金通道和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
不断凸显的区位优势,促进了陇南以及周边地区农业、工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城乡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交通服务宏观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得到全面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起,陇南还以每年3000公里以上的速度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一大批重点联网公路和旅游路、出口路、产业路相继打通。
联通百姓、造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托起了山区群众的“小康梦”。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陇南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9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9万公里,均位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573公里,位居全省第三。
一路前行,走着高速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陇南,将继续在路上凝聚蓬勃的发展力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6月1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沿着高速看中国·兰海高速|甘肃兰州 千年丝路驿站 内陆国际港今朝启新程
- 2021年06月1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沿着高速看中国·兰海高速|甘肃陇南 “非遗传承”活起来
- 2021年06月1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沿着高速看中国·兰海高速|奋战木寨岭 为兰海高速“加”速度
- 2021年06月1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沿着高速看中国·兰海高速|甘肃定西 陇上花儿开日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