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甘肃乡村学校少年宫:小项目带动“育新人”大事业

 2021/06/21/ 21:31 来源:新甘肃 记者崔亚明 通讯员常永德

兰州市乡村少年宫建设试点启动仪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通讯员 常永德

  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省文明委的领导下,省文明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力,整合各类资源,聚合各方力量,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经过10年的精心组织实施,我省乡村学校少年宫乡镇覆盖率达85%以上、原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覆盖率达100%的建设目标。乡村学校少年宫有效推进了农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用小项目带动了“育新人”的大事业。

  “建好”乡村学校少年宫

  我省坚持项目布局与学校合二为一及“一室多用”,对标对表推进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通过修缮、改造学校现有教室场地,配置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器材设备,真正实现“教室就是活动室、操场就是活动场、课桌就是活动台,不另起炉灶不重新建设”的目标。

  我省坚持把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运行纳入文明校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典型选树表彰和文明县(市)区、文明村镇考评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估体系,以创促建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011年至2021年10年间,全省共投入资金3.3亿多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127所。同时,市州配套建设446所,为乡村学校建设少年宫共计1573所。

  “管好”少年宫责任人

  我省坚持公益性、自愿性、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始终把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常态化监管作为提升建设效能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人员、设施、活动等各项制度,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监管。

  各地注重发挥项目学校校长为少年宫“建管用”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校长兼任主任的管理体制充分保证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运行。

  我省对所有乡村学校少年宫日常运转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下达拨付日常运转经费。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地处靖远、会宁、安定三个县区交界的半山上,少年宫项目实施前学校学生不足150人。2017年少年宫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在负责人的全力推动下,学校依托少年宫整合所有功能室,创新拓展学校社团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赢得了学生和家长认可。目前,在校生学生已达300多名。

  此外,我省健全完善少年宫日常管理制度,明确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任务。清水县、古浪县、卓尼县、永靖县等地把学校少年宫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以考促建提升管理水平。

  “盘活”少年宫资源

  全省各地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素质能力培养基地、文体活动乐园、文化传承平台、留守儿童爱心驿站、科学普及摇篮”六大载体功能,坚持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以文化人、以劳健心,促进了农村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全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省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系列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化 “扣好人生第一粒和子”“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甘肃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

  各地学校将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兴趣爱好,精心设计社团课程,让农村中小学生同城市中小学生一样有机会接受音乐类、体艺类、科学类教育。清水县西关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着眼素质培养,创新拓展社团课程达50多个,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定期开展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师生书画展、校园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快乐成长。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书法、国画、民族乐器、民族歌舞等活动小组,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让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知识、长本领。

  一些乡村学校少年宫利用四点半放学后、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免费开放活动室、功能室,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和辅导,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课外无处玩、无人陪的难题。

  我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类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创客大赛、航模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据统计,每个乡村学校少年宫配置科技制作类活动器材200多套,器材使用人数达450多万人次;累计开展科普讲座1200余次,培训人数达30余万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