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星火燎原 光耀武威

 2021/06/24/ 05:0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叶海 伏润之 苏家英 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维琴

  3 扩大抗日救亡宣传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卢沟桥炮火声起,全民族抗战爆发。193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在兰州成立,自此,中共甘肃工委通过各种渠道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组织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时有计划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

  在甘肃的众多抗日救亡组织中,甘肃青年抗战团发展最快、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在武威活动的中共党员李德铭的帮助指导下,陈裕源、段源、折炳耀等青年学子在武威分头联络、组织其他进步学生参加甘肃青年抗战团。1937年12月9日,甘肃青年抗战团武威分团成立,其下的歌咏队、话剧团、墙报组等轮番上阵,推动抗日热浪奔涌向前——

  歌咏队在大街、广场上和军营里向群众、新兵演唱、教唱抗日歌曲;话剧团赶排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著名抗战剧目,在武威街头巷口、田间地头演出;墙报组时时更新宣传栏板,将前方抗战形势和战情及时传送给民众;甘肃青年抗战团团刊《抗战周刊》,则是宣扬抗日救亡进步精神的重要阵地……

  1938年2月,中共党员李德铭发展武威籍青年段源、刘大武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武威地区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武威县支部正式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武威籍共产党员李振华受中共甘肃工委的指派回到武威,开始筹建中共武威临时县委。

  1938年3月,中共武威临时县委成立,发展党员,开展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武威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中共武威临时县委以延安编发的《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等油印小册子为基本教材,教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组织原则和纪律等。

  为将点点星火聚拢到一起,中共武威临时县委组织甘肃青年抗战团武威分团团员和一些学校师生,借读报、演讲、演出、游行等方式进城入乡扛起抗日宣传大旗。另外,武威党组织选派一批武威籍青年奔赴延安深造求学,帮助进步青年愈加进步,培养出许多八路军和党政工作的人才。

  4 一夜春风至 星火已燎原

  1939年,革命队伍遭遇了寒冬,斗争形势日益险恶,抗日活动遭遇妨碍阻挠,进步报刊被扼住发声的咽喉。武威国民党当局亦是顺应反共政策,开始想方设法熄灭武威地区的抗日火焰。

  1940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遭到敌人破坏。李德铭、李振华等不少共产党人,以及当地的进步教师等,相继在武威被捕入狱,饱受牢狱之苦却坚贞不屈……

  1941年,根据甘肃党组织“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再结合一些党员已离开武威到延安或抗日前线工作的形势,中共武威临时县委暂停了抗日活动。

  中共武威临时县委从成立到结束,前后两年之久,和千万群众一道,推动了武威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全民族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7月,中共皋榆工委领导下的中共武威支部在武威县重新建立。1949年5月,中共河西临时支部在兰州建立,7月,中共民勤支部在兰州建立。武威党组织建立后,领导了武威地区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1949年,中共皋榆工委派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的武威籍学生赵敦生、周天年等,前往武威开展工作。

  赵敦生回到武威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发展了几名党员,组建起“队伍”。他们商议决定,将青云中学、秦光小学、武师附小作为今后开展活动的据点,并联合武师附小和一些中小学学生开展起秘密活动。部分党员去往永昌县的水源、朱王堡等地,开始着手民运工作,建立地方武装。

  武威的进步人士,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当地党的力量日益壮大。1949年7月11日,中共武威支部重新建立,至7月中旬,武威已发展党员30多名,直至武威解放共发展党员50多名,成立1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成为领导武威人民迎接解放的中坚力量。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河西走廊,武威人民积极参与支前,迎接解放。在解放军的快速进军中,永登、古浪、武威、民勤等县相继解放,新组建的武威分区党委和武威专员公署随即进入武威,并开展了建党建政工作。武威人民在解放的礼炮声中,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开始了建设武威的新里程。

  岁月峥嵘,初心如磐。那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饱尝血雨腥风而信仰更坚的红色精神,永远留存在这片革命热土,代代传递、生生不息。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