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庆城 全面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2021/08/10/ 10:1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李世栋 李云 柳玮

庆城 全面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李世栋 李云 柳玮

  近年来,庆城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发展产业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近日,笔者走进蔡家庙乡,一座座大棚连成一片,大棚里的甜瓜香甜可口,来自附近的游客们正在棚内采摘。“现在正是甜瓜上市的季节,我们全家都喜欢吃这里的甜瓜,最近经常前来采摘。”游客李淑婧说。

  蔡家庙乡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上加快发展特色甜瓜种植,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种植户扩大规模,大力培育新品种,市场销量有了明显提升。

  “大堡子村有大棚55座,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的甜瓜销往省内外,每座大棚可以收入8000元左右。”蔡家庙乡大堡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有升说。

  据了解,蔡家庙乡坚持“乡镇主导、村级组织、群众参与、保稳增收”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经营方式,让甜瓜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位于边远山区的蔡口集乡周家塬村的庆城县国瑞草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棚舍整齐排列、设施完善。据该养殖场负责人宏志鹏介绍,该养殖场重点以繁殖湖羊种羊为主,年可加工各类饲草2万吨,可养殖湖羊10000只。现有紫花苜蓿种植基地20000亩,存栏湖羊3000只。

  近年来,庆城县持续推广“331+”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全覆盖、主导产业对群众的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4.7万亩,总产量由2015年底16万吨增至20万吨,总产值由2015年底4.8亿元增至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9万亩,积极发展万寿菊、白瓜子、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8511户群众兑付产业发展资金1500万元。

  深化改革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过去,我们这里的农业种植零散、管理粗放,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谈起前几年的金家川村,村党支部书记张鸿儒感慨万千。近几年,该村所在的桐川镇立足品牌培育计划,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社”村级集体经济振兴计划,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鼓励村民自发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劳动力和现金等入股,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打响“山地苹果”“特色养殖”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乡村旅游园和现代农业庄园,把撂荒地变为“丰收园”,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每年葡萄成熟季节,在马岭镇马岭村后湾组的葡萄园,大串大串的葡萄从叶子缝里垂下来,粒粒晶莹剔透, 来自全市各地的客商前来收购葡萄。

  自2015年以来,马岭镇马岭村立足本地实际,以马岭村后湾组为基础的葡萄园、稀有水果采摘园、绿色休闲采摘园为主,采用现代玻璃温室大棚种植的方式,大力发展优质有机果蔬种植,打造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生态化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项目。该村还积极争取项目,拓宽村组道路5公里、架设路灯120座、流转土地56.41亩建设花园式别墅98套, 利用油田废弃的厂房改建村部,推进农贸市场和黄酒古镇建设……这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让后湾组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到500多万元。

  桐川镇金家川村、马岭镇马岭村只是庆城农村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庆城县通过农村深化改革,不仅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也让农民从土地上“解绑”,变身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发展的信心和勤劳奋进、创造幸福的决心。

  美化环境 擦亮乡村振兴窗口

  走进庆城县玄马镇柏树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容村貌,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两侧,一排排绿树随风摇曳,一间间白墙青瓦的房屋错落有致。该村在充分保留生态田园风光和乡村庭院特色的同时,按照“产村一体、突出特色”的思路,把产业发展和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处处呈现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景象。

  “村子的巨变不仅在于物质上的富裕,更在于村民精神上的富足。环境好、空气好,住得舒服。”柏树村居民刘玉德谈起村里的变化,竖起大拇指。他说,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群众的卫生习惯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过去,群众不爱卫生,垃圾随手乱扔,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在村民们不再随手乱扔垃圾、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

  庆城县紧扣“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围绕“三个沿线”“三个连片”,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严格落实垃圾、秸秆禁烧制度,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进行农村水体面源污染整治,推进“三清二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建立了涵盖党建、文化、卫生、教育、商贸、治安、纠纷调处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农村新社区,形成了“产业兴、农民富、环境美、面貌新、管理好”的美丽乡村格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