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祁连山中党旗红 ——记甘肃省祁连山水涵院西水森林生态站党支部

 2021/08/20/ 11:59 来源:新甘肃 记者 范海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这里,山大沟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他们,头顶着博士、硕士的“光环”,却主动扎根祁连山,数十年如一日,究竟为何?

  “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默默奉献几十年,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标杆。”博士赵维俊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里是祁连山深处,这里是甘肃省祁连山水涵院西水森林生态站。

西水森林生态站党支部党员在祁连深处向党旗宣誓。

  生态科学研究基本在荒野、深山、密林和高海拔区域,野外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西水森林生态站科研人员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潜心科研的执着精神,踏遍祁连山的沟沟壑壑,常年攀行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祁连山腹地,进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观测研究。

  他们生活在祁连山、奋斗在祁连山,一年365天,在山上度过的时间超过200天,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经常用80℃“开水”泡方便面充饥,全年有一多半的时间在野外定时定点观测记录数据,海拔高、辐射强,他们的脸、脖子都曾被晒脱了一层皮,却依然如同一面面鲜艳的党旗,扎根在祁连深处,默默奉献着。

  这是一支“含金量”很高的科研队伍,9名党员中,有博士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3名。西水森林生态站先后建成国家引智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祁连山生态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国内外2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每年派送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院校进行学术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

  西水森林生态站党支部书记马剑博士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生态保护科研事业任重道远,党支部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充分运用“甘肃党建”等信息化平台,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教育引导大家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扎根山区,自觉奋斗在祁连山生态保护科研最前线。

  党员苗旺在祁连山一线工作40年,遍踏青山,毕身奉献,纵然患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却依然坚守岗位,先后被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党员张学龙坚守在祁连山科研第一线32年,身患重疾,继续坚持工作,直至休克在工作岗位上,手术三个月后又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常年隐居山林、潜心科研的生活让这里的党员干部职工几乎无缘现代都市,在生态站工作时间最长的达到了三十多年,一代又一代的西水森林生态人用坚守与奉献,为祁连山的绿色画卷填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经过数十载的艰辛探索和潜心研究,他们攻克完成科研项目140余项,6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科研奖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0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

  如今,他们丰硕的科研成果,不仅服务于国家生态建设,还融入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西水森林生态站先后被省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被科学技术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被原林业部评为“全国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十多次被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评为全国和全省“林业科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今年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该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