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红石榴 共绘同心圆
——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平凉日报记者 秦玉龙
初秋的平凉,绿树成荫,花红果硕。作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一辆辆悬挂着“民族团结号”醒目标牌的公交车,行驶在大街上,车尾滚动播放民族团结宣传标语,车上LED屏滚动播放民族团结的宣传视频。据悉,中心城区开通的1路、2路、16路、3路等4条“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54辆公交车,覆盖了主城区的大街小巷,日运送乘客3.6余万人次,串“珠”成“链”,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
平凉位于著名的陇山(六盘山)东麓,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6.2万多人,占总人口的7.3%,有34个民族,9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创新民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推陈出新、完善机制,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陇东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
“六大工程”引领 以创建凝聚人心
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下辖5个社,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在五个山头。为彻底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市、区、乡多方筹措资金,实施移民搬迁,让祖祖辈辈窝在山旮旯里的村民搬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宽敞明亮的小康屋,还硬化了村社巷道、铺设了沙化路、架设了自来水管道,并且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础条件好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苏广军回来了。带回的还有创业资金和先进的发展经验。年轻的他,看着家乡的巨大变化,浑身充满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领着乡亲们大力发展牛产业,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颉岭村的蝶变,是平凉在新时期全面推进民族工作的一个缩影。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抓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保证。
在开展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过程中,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稳定的大事来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不断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在崆峒区柳湖乡保丰村安置小区的广场上,76岁的回族大爷马福祥晨练结束后高兴地说:“6年前我们村拆迁后,被安置在这里。各民族共居一起,一点不生分,逢年过节,大家互相拜节,和气得很。”
民族团结之花需要时时浇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平凉市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紧扣“全覆盖”“精准滴灌”“文化引领”“金种子”“精神家园”“权益保障”六大工程和“助推发展”“军民共建”两大行动,全力实施“1188”创建工作计划。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创建工作专职机构,制定了《关于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工作实施意见》《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联创共建工作实施方案》《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系列文件,进行责任分解,压实创建责任,明确创建措施。
同时,全市上下还以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计划,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夯实发展基础 找准团结进步之匙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既是要求,更是承诺。 崆峒区位于国家六盘山特困片区,是甘肃革命老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也是全市少数民族群众主要散居地之一。几个回族乡集中的两塬(南塬和北塬),是该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西阳村,地处崆峒区北塬的西阳回族乡,是一个纯山区村,270多户回族群众世世代代生活于此,辛勤耕耘却广种薄收。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及持续帮扶下,这个昔日的穷村子,成为了北塬上出了名的养牛村,年牛存栏保持在1000头以上,户均4头,人均纯收入比过去翻了三番,家家盖了新房,汽车停满村庄。
“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越是接近目标,就越需付出艰苦努力。崆峒区始终把激发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强化“造血”功能作为脱贫奔小康的关键,从观念更新、技能培训、面貌提升入手,改进和创新帮扶方式,让贫困群众既鼓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族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紧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一重点战场,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民族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今年,结合推进“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联创共建行动,着力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路子上下功夫、作文章。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民族乡村安排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工程建设项目以及交通、能源、生态、水利、旅游等重大投资项目,加快民族乡村项目前期工作并按计划推进实施,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力“五大振兴”,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衔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同频共振。
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近1亿多元,实施民族地区路、水、电、房、网等提升项目,安全稳固住房、通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保障、义务教育普及、医疗卫生保障率均达100%,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针对年初疫情期间赴外务工难题,组织“务工春风行、输转点对点”“送政策、送培训、送岗位、送温暖”等活动,采取“送人到岗”、就近就便输转等措施,多渠道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群众稳定增收、解决发展困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丝路红石榴 打造民族工作品牌
多年来,平凉市在宣传引领上做文章、在助力发展上见实效、在强化保障上见真章,打造了创建工作的新模式、新体系、新亮点,构建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丝路红石榴”品牌。
7月2日晚,平凉中心城区绿地广场上灯光璀璨,歌舞声声,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中共平凉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平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协办的“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暨平凉庆“七一”专场晚会在绿地广场上演。来自全省各地的各民族演员用优美的舞步、精湛的演技,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掌声,充分展示了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风貌。
走进平凉大街小巷,社区有民族团结进步小广场、机关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墙、学校有民族团结进步手抄报、商贸区和旅游景点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视频;全市上下分领域、滴灌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X”为抓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车体显示屏等新型媒体,拓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渠道,利用重大节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力度,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拓展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此外,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平安平凉建设,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乡镇(街道)、进村组(社区)、进军(警)营、进“两新组织”八进活动。注重抓基层、强基础,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增强创建工作实效。夯实创建工作的基层基础,把社区(村)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着力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环境,使各民族群众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逐步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让各族群众幸福感满满。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支持民族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民族乡村发展。
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经过多年的精心浇灌,终于绽放出娇艳的民族团结之花。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创建工作的试验田、主阵地和风向标。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是平凉最闪亮的时代名片。近年来,表彰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4个、先进个人2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36个、先进个人18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0个,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5个、培训基地1个,形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8月30日积石山:民族团结“金种子” 结出甜美“幸福果”
- 2021年08月28日肃北 民族团结之花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