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蔡文正 见习记者万及敏
作为最原始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已经在黄河上漂流了千余年。
黄河浪上,一叶看似晃悠悠的羊皮筏子在筏客灵巧的划动中起伏漂荡,木桨挥起来,歌儿唱起来。
一河一城一筏子,见证着更替,述说着变化。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
羊皮筏上筏子客
今年七十多岁的张德宝是羊皮筏子的传承人。15岁时,张德宝从父亲手中接过“划板子”,开始在黄河上“漂荡”,这一漂就是五十多年。
在与黄河接触的日子里,张德宝变得如黄河水般沉稳内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一旦谈起黄河和羊皮筏子的故事,就有了说不完的话。
“羊皮筏子从制作开始就极其耗时耗力,每年11月份开始准备皮子,一直到来年四五月份才能做好一个筏子。”张德宝说。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羊皮筏子,平日里却娇贵无比,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容易腐烂,晒在太阳下容易变干变硬。羊皮筏子喜阴,张德宝平日里接待完游客后,就立马把羊皮筏子立在码头上,控干水后,放置在阴凉处。
黄河穿过兰州城
平日里的细心保养,让张德宝的羊皮筏子极为耐用。“现在注意一点,一个皮筏子能用三四年。”在张德宝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黄河两岸垃圾遍布,河里泥沙堆积,筏子一下水,就粘上一层厚厚的泥巴。近几年,经过治理,黄河卫生条件逐年变好,张德宝的羊皮筏子上不仅越来越干净,也很少再有修补的痕迹。
“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羊皮筏子的传承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它世代传承下去。”和羊皮筏子几十年的相处,张德宝对皮筏子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准备这几年再做一些羊皮筏子、招一些徒弟,把从父辈手中接过的“划板子”交给他们。
张德宝和羊皮筏子
一河一城新变化
四十多岁的罗宏,按辈分叫张德宝一声“叔父”。罗宏在几年前也拿起了“划板子”,让自家的羊皮筏子开始在黄河上漂流。
在罗宏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黄河边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树,稀稀拉拉地分布在河滩两边。那时候的黄河没有岸堤,一到夏天,浑浊的黄河水就会把这些小树直接淹没,河水退去,就会留下厚厚的泥沙。
“那会儿黄河上连桥都没有几座,和现在不能比,这羊皮筏子也是想要托运货物和渡河的人才会用到。”罗宏说。“现今,咱这羊皮筏子已成为黄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时光流转,现在的黄河两岸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羊皮筏子也从最开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转变为旅游观光、吸引游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日傍晚,迎着晚霞,迎着河风,乘坐羊皮筏子在黄河里畅游。起起伏伏间,清澈的“母亲河”映衬着沿途的灯光,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黄河风景
两岸人民幸福河
“记忆里我小时候是在黄河上度过的,那会的羊皮筏子是罗宏爷爷他们制作的,我也跟着他们学习,1999年那会黄河涨水,划着筏子碰见浮桥时,每次都要趴着才能不碰上桥身。”张德宝说出一段难忘的经历。“二十年前,兰州只要一刮大风就黄沙四起,家家户户都需要紧闭门窗,躲避风沙的侵袭。沙尘最严重的时候,站在黄河边都看不见对岸。”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南北两山广泛种植林木,经过长期治理,黄河两岸植被覆盖率逐年提升,黄河水变清了,两岸树变绿了。
“以前的山上光秃秃的,黄河岸边都是土路,河边就长了一些杂草。这几年黄河边种上了树,三四年前,黄河风情线也全线贯通。”五十多年间,张德宝亲眼见证了黄河两岸从一片荒芜到绿树成荫。
随着黄河风情线的建成使用,在黄河边跑步锻炼、散步观光成为了居民的日常。“黄河风情线建好后,来我这里坐筏子的游客越来越多。”张德宝说。“环境好了,外地的游客也多了。这不,我的羊皮筏子也成了游客‘打卡’项目之一,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了起来……”
张德宝与罗宏的羊皮筏子,不仅是筏子客的传承,更是记忆深处抹不去的痕迹。一代代筏子客在黄河上勇搏激流,也见证着黄河岸边的历史变迁,见证着这片色彩斑斓、厚重古朴的西北大地上新时代的生态巨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9月10日【我和黄河的故事】顽石生“画”有妙笔
- 2021年09月08日【我和黄河的故事】生态环保员:用“心”排查 用“行”丈量
- 2021年09月06日【我和黄河的故事】守护3.5公里的“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