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卡

 2021/09/25/ 06:3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阳飏

  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之时,修筑酒泉至敦煌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

  玉门关名称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得名。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换回中原的丝绸和各类物品。蹊跷的是,驮运玉石的骆驼队每每一进关门,一匹匹骆驼就开始口吐白沫,一副昏厥模样。一个老骆驼客遂说,由于长年运玉石,但是从未祭过关神,如果再不祭祀,恐怕还会出事。老骆驼客又说,只须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关门有了玉石的光彩,关神自然也会高兴。果然,依老骆驼客所说祭祀过关神之后,自此平安无事,关城也因而被称作了玉门关。

  传说一阵风沙就刮远了。风沙,自然是玉门关的一部分。

  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为西汉玉门都尉、东汉玉门障尉治所,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是中国境内连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之一,现关城周垣尚在,方形,夯土修筑,墙身为黄胶夯土版筑,西、北两面各开一门,现存关城城墙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高9.7米。南边是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写到疏勒河,想起有一年去敦煌、阳关、玉门关等处,一路与疏勒河相伴。

  接着往远处看。东西走向的长城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烽燧周围,有明显的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

  玉门关遗址还包括大方盘城,也称作河仓城,位于小方盘城东北约10公里,北距疏勒河1.2公里,大方盘城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有内外两重围墙。仓库内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汉简及隋、唐文物。

  马圈湾烽燧位于小方盘城西11.5公里,考证为西汉玉门候官治所。烽燧长方形,为三层土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堡早期筑于烽隧东侧,堡门西开,堡内有过道和套房3间,房内均有灶。堡南有牲畜圈。马圈湾烽燧出土汉简1000多枚,记载了出入玉门关、玉门关候及其管辖范围和屯兵、屯田活动等内容。其他遗物还有粮食、麻纸、毛笔、石砚、丝织残片、毛织残片、丝绵、麻布、麻鞋、竹编织器、漆器、木器、骨器、铁器、铜器、五铢钱等。

  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了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敦煌汉长城就是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为一种防御措施。

  史书所记载的长城“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指的就是烽燧。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30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燧80多座,烽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

  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入侵,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报警的方式是“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用芦苇捆扎成束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苣”的长短不一,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我曾在一烽隧处见到“积薪”,由于天长日久凝结在一起,已经石化。

  大地涌起山脉,涌起长城。一个个孤零零的烽燧,就像是一群群集合成方队的古代将士。

  汉代长城由令居(今甘肃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金塔、嘉峪关、玉门、瓜州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古国。

  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境内。玄奘弟子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西行取经,抵达瓜州晋昌城,就是现在的瓜州锁阳城,得知从此北行50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由一胡人做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葫芦河即今流经玉门市、瓜州等地的疏勒河。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记载了唐代玉门关在瓜州境内双塔堡附近。这里正处在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它的开通使瓜州与伊州直接连通起来,无须再绕行敦煌,缩短了驿程。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有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

  《大唐西域记》:“玉门关外有五烽,苜蓿烽其一也。”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就是在这座苜蓿烽下,写了《题苜蓿烽寄家人》:“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贸易的繁荣及交流,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玉门关,远远的虽然模糊但绝不会消失的历史背影,恍若一座有着那个时代血脉和体温的纪念碑——耸立着。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