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洮水润旱塬——写在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通水之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侯小宝
洮河,黄土高原上流淌千年的生命之河,在新时代以它崭新的姿态穿越时空,跨越地域,将甘露洒向了陇中沃土。
9月28日的静宁县,秋高气爽、硕果累累。
这一天,我省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地区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正式通水。
这是甘肃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扶贫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追梦
“泱泱洮河,穿山越岭,润泽成纪,流芳百世。”9月24日8点,当干净、甘甜的洮河水被注入县城工程调蓄水池的那一刻,很少发朋友圈的静宁县水务局局长平宏难抑心底的兴奋,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寥寥十余字一时引得盈篇累牍的评论。
同为陇中人,共生旱塬上,对这个翘首期盼半个多世纪的引洮工程试通水成功的历史时刻,各个不吝词藻。
千百年来,十年九旱的甘肃中部地区备受缺水之苦,每遇旱情,禾苗枯萎,水窖干涸……
翻开陇中旱塬的历史长卷,仿佛大自然在这里只留下了两个字:干旱。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会宁、通渭、陇西、静宁等县区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三四百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7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三成。
没有水,这里十年九旱,曾经“苦瘠甲于天下”。
陇中百姓流传的花儿民歌,道尽缺水之苦:“尕鸡娃没叫者起来了,一桶水背回者天亮了。”
缺水的故事讲不完。引洮河水,解陇中渴,旱塬几代人翘首以盼。
上世纪50年代,甘肃省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1958年,引洮工程开工建设。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工程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
筑梦
不解水困,无以脱困。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以九甸峡水利枢纽为水源,从洮河流域调水到严重干旱缺水地区的引洮供水工程终于得以启动建设。
时隔近半个世纪,引洮工程再度上马。
引洮工程分两期建设,年总引水量5.5亿立方米,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的13个县(区),建成后600万余城乡群众将从中受益,占甘肃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引洮供水工程涉及的地方山多,地形复杂,需开凿大量隧洞,架设诸多渡槽,技术复杂,困难非常大。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历经8年时光,突破千难万阻。带着数百万陇中群众的期盼,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自此,陇中群众祖祖辈辈“看天吃饭”的日子渐行渐远,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定西、白银、兰州3市6县(区)232.5万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从“苦焦”到“甘甜”,从“排队刮水”到“产业活水”,引洮一期流经地,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孕育着希望。
续梦
牢记总书记嘱托,为了让更多群众用上洮河水,延续陇中人对洮河清流的祈盼,在引洮一期工程上马之后,我省便超前谋划,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引洮二期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2014年5月3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当年6月,省政府决定由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项目法人,全面负责工程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正式迈出了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改革的有力一步。
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的直接指导下,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采取责任到人、专人盯办、压茬推进的方式,使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组织和争取审批的进度,大大超出了以往做项目的周期。
2015年7月7日,令人振奋的喜讯传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仅仅一个月后,引洮二期工程便宣告开工建设,向“彻底解决甘肃四分之一人口饮水问题”的宏大目标迈进。
作为国务院2014年确定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项目之一,引洮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延伸,从一期工程末端马河取水,沿渭河和祖厉河的分水岭,行至会宁党家岘以北的马家河沟,再沿葫芦河与祖厉河分水岭至会宁县大山川结束。工程概算总投资73.06亿元,总工期70个月,年引水量3.13亿立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总干渠1条95.21公里、干渠及分干渠8条总长299.11公里以及18条供水管线等。
相比覆盖定西、兰州、白银3市7县区的一期工程,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涉及范围更广、受益人群更多,建成后惠及包括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白银市会宁县,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及平凉市静宁县4市8县区的97个乡镇1692个行政村,以及天水市城区和通渭、会宁、秦安、静宁4个县城328万人,让29.2万亩旱地变成水浇田。
圆梦
在静宁县八里镇红林村村民罗团兵的记忆里,“担水吃”的艰辛是没法抹去的。
“从记事起,父辈就是半夜担水,来回一小时,早晚各一次。”罗团兵记得,在吃水最困难的上世纪90年代,村民整晚都要去西河取水点等水,“手指粗的一股水,供养着200多户人”,排队一晚上才能担回两桶水。
今年夏季的一场大旱,更让红林村村民再次体验了一次缺水之痛。西河几近断流,庄稼大部分绝收。
“静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每逢干旱雨水偏少的年份,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面临极大的挑战。”平宏说。
好在,洮河水马上就要通了。
对于通水的意义,天水人体会的更早一些。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但却是一座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多年来,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30立方米,是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每年4—7月,全市用水进入最紧张的时段,不得不被迫采取分区段限时供水。
2019年9月,引洮供水工程二期骨干工程前段总干渠隧洞及四干渠70多公里提前建成,并向天水市城区供水。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天水城区长期用水紧张矛盾,天水城区60万居民提前用上了洮河水。
自此,这座千年古城因供水不足而揪心、焦灼的日子随着洮河水的注入成为过去。
如果说骨干工程是“大动脉”,那么沿线各地配套城乡供水工程就是“毛细血管”。
根据省上的安排,省水投公司与静宁、甘谷、秦安、通渭、会宁等5个受益县区通过组建股份制法人公司,融资建设二期配套工程。目前,各县配套工程均已进入冲刺扫尾阶段,部分配套工程可与骨干工程同步建成通水,届时将缓解大部分地区水质差、用水紧张问题。
平宏告诉记者,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的猴儿咀工程、县城工程、上赵工程、田堡工程、小岔沟工程5个标段均进展顺利,前三个已具备通水条件,后两个在年底前也将具备通水条件。
届时,静宁县城及21个乡镇40多万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引洮梦”终将圆梦。
春风跃马望洮河。除了城乡供水,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还设计了29.2万亩的农业灌溉工程,虽然暂未开工建设,但前景不容小觑。它对夯实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强的水资源支撑与保障。
伫立洮水边,遐思九甸峡,远眺陇中田,清波入梦来。
陇原人引水的步伐还在继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8月31日陇中旱期不“喊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作用凸显
- 2021年08月19日干旱少雨的今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水润陇中”
- 2020年12月21日【图片新闻】引洮供水二期秦安县配套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 2021年09月28日甘肃人民渴盼了半个多世纪!引洮工程全线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