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圆梦工程”润民心 ——写在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正式通水之际

 2021/09/29/ 06: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杨唯伟

“圆梦工程”润民心

——写在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正式通水之际

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省引洮工程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9月28日,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正式通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安定区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宏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9月28日上午11时30分许,随着一声“通水”令下,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甘肃人民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在静宁县八里镇宣告二期骨干工程正式通水。

  83岁的刘福早就盼着这一天。作为参加过上世纪50年代引洮工程的建设者,他受邀见证这一动人时刻。一大早,他就动身从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小西岔村家中赶往八里镇。

  “梦圆了!”宣布通水后,刘福的脸上满是欢欣,佩戴在他崭新西装左胸口的“引洮青年突击手”的胸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历经6个春秋、2200多个日夜的建设,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建成通水。自此,引洮工程全线建成,工程受益区将扩大至甘肃中部干旱缺水地区的13个县区,受益人口超过600万,近甘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引洮跨流域调水工程骨干工程建成通水,让缺水的陇中人民喝上甘甜的洮河水。这是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的心血,几代人的梦想!

  历史上,“陇中苦瘠甲天下”,以会宁、通渭、陇西、静宁等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饱受缺水之苦。

  缺水的滋味,至今保留在老一辈陇中儿女记忆中。毛驴驮水、水窖集水、汽车拉水……缺水,让诗人眼中满是“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的渴望;令群众手里尽是“一瓣水掰成两瓣用”的为难;让地方发展产业路上饱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艰辛。

  上世纪50年代,引洮河水解陇中渴的梦想已经发芽。1958年,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但限于当时经济与技术的限制,引洮工程于1961年全线停工。2006年11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引洮工程正式启动。由于规模巨大,工程分两期实施,圆梦之旅就此开始。

  作为甘肃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地区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引洮工程要穿越崇山峻岭,需开凿大量隧洞,架设诸多渡槽。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引洮工程建设情况,并叮嘱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数百万陇中群众的期盼,甘肃省委、省政府扛起责任与担当,引洮建设者们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历时8年艰苦鏖战,2014年底引洮一期工程试通水。如今,一期工程已平稳运行将近7年时间,受益人口比原设计翻了一番,为甘肃中部310万人生活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截至9月27日,一期工程已累计供水5.9亿立方米。

  安定区是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洮河水,可真是甜!”通水当年,刘福创作了陇中小曲儿剧本《圆洮梦》,讲述了袁峰一家几代人追梦引洮,最终圆梦的故事。

  梦想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安定、渭源等地群众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静宁县八里镇红林村村民罗团兵很羡慕。“我从小就一直在沟里担水吃。黄土地更是看天吃饭,遇上旱年,种的30亩粮食要减产三分之一。”47岁的罗团兵说。

  静宁县地处六盘山以西的渭河流域,全县都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缺水,对于静宁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国家加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的步伐,静宁县在脱贫攻坚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了农村长期存在的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2000年,罗团兵家里通上了自来水。地下水水源稳定,可什么时候能喝上甘甜的洮河水,仍然是罗团兵所期盼的。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