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让“种业航母”行稳致远——张掖市全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1/09/29/ 10:57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陈海

让“种业航母”行稳致远

——我市全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张掖日报记者陈海

  时下,我市百万亩制种玉米进入收获季,农户们忙着掰玉米、摊晒、挑拣杂穗,成片晾晒的黄灿灿的玉米,仿佛给大地披上了“黄金甲”,一派丰收盛宴,现场蔚为壮观。

  张掖种子供应全国,承担着保障国家用种安全的重任。经过多年发展,以甘州、临泽和高台3个玉米制种大县,民乐、山丹油菜和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为主体的种子基地“国家队”地位更加巩固,以玉米种业为主导,蔬菜、马铃薯、油菜种业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小杂粮等种业为支撑的“1+3+N”种子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农作物种子繁制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年产种子6.25亿公斤,其中玉米种子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种量4.5亿公斤,面积和产种量分别占全国的41.5和45%;春油菜种子繁种面积达4万亩,年产种量730万公斤,面积和产种量分别占全国的43.8%和46.8%;瓜菜花卉、马铃薯等农作物良种供应能力持续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

  一粒种,万担粮。种业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引领着耕作栽培、畜禽养殖、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业环保、农产品加工等各领域的发展,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求“打好种业翻身仗”,这给农业农村部门树立了“风向标”,也为种业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促进种子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造河西国家级制种高地重点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做好稳基地、调结构、优布局、强监管、抓质量、创品牌、促增收各项工作,全力推动张掖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项目实施为引领,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种子基地。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完成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累计完成玉米制种田改造22.5万亩。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制种基地改造42.42万亩,全市累计改造提升制种基地64.92万亩,进一步夯实了现代种业发展基础。今年,中央财政计划下达我市制种大县奖励资金1.5亿元,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围绕玉米制种,山丹县和民乐县围绕油菜制种完成了五年发展规划和2021年实施方案的编制上报工作。配合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甘肃(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集群项目》,并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推进玉米种业集群式发展,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步伐。

  全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积极鼓励支持市内种子企业与市农科院、河西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研发中心,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已成立研发机构或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达47家,种业科技人员达1200多人,参与品种研发科研人员300多人。积极开展小麦、玉米、蔬菜等良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和筛选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先后培育金凯、兴达、金象、正德、玉源、临奥等系列玉米新品种157个,登记蔬菜品种213个,累计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420个。积极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优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筛选替代更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320个,新技术、新成果150项,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打造河西走廊农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建立全省第一个农业种质资源库,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3万份,其中收集种龄最高的是一份1973年产的冬麦,距今40多年。作为农业的‘芯片’和种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种质资源将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及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企业集群,推进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农作物种子企业184家,其中玉米种子企业72家,非主要农作物制种企业112家,现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1家,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德国拜耳、法国利马格兰3家种业公司先后入驻张掖,14家“中国种业骨干企业”落户张掖。全市已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5个,蔬菜种子工厂化育苗中心10个,玉米果穗烘干线62条、籽粒烘干线64条、加工包装线38条,加工能力达到6亿公斤以上,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制种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认真贯彻实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制种基地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部门监管、属地管理、企业主体“三个责任”,健全和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实行“一预警、二包责、三承诺”,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强化事中事后市场监管,种业市场监管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完成全市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经营门店专项检查、质量监测工作观测点取样、国家备荒种子储备情况、马铃薯种薯市场抽样检查工作;并配合全国农技中心完成对我市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组织县区种子部门对种子企业调入和库存的亲本种子及发放到基地的亲本种子进行了转基因成分检测,今年共检测亲本组合样品1576份,玉米苗期检测样点1698个,生长中期检测样点2046份。及时畅通植物新品种保护维权渠道,强化行政执法,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加大对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者的处罚力度。至目前,共立案查处涉种侵权案件11起,行政处罚10起。推行种子质量全程监控制度,建立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体系和种子质量追溯体系,健全二维码追溯管理,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切实维护种子生产安全。

  树立种子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制定《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张掖玉米杂交种子地方质量标准》《张掖玉米杂交种质量规范》,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玉米种子贴标销售工作,“张掖玉米种子”贴标率达19.4%,累计贴标销售品种达200多个,种子芽率和纯度分别提高到95%和97%,两项指标均超过全球质量标准。“张掖玉米种子”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商务厅等6家单位授予“绚丽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100张名片”最具影响力甘肃特产称号;国内第一部聚焦种业文化的纪录片“种业中国·张掖故事”横空出世,聚焦张掖展示民族种业,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张掖玉米种子”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目录》,获得“甘味”农产品品牌“特别特”称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成为全国3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这一系列成果更加提高了张掖种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去年底,全市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8.23亿元,优势区农民人均该产业收入达到3850元,占农民收入比重达23.27%,带动养殖、包装、运输、机械加工旅游等相关产业产值25亿元,直接就业人员达1万人次,辐射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次,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基地村通过发展种子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积累,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向着种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迈出坚实步伐。”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秘书长宋学林说。

  春种秋收,丰收在望。今年,全市落实农作物繁制种面积135.21万亩,其中,玉米种子生产面积达98.89万亩,春油菜种子生产面积达4.57万亩,瓜蔬花卉种子生产面积达13.97万亩,马铃薯种薯生产面积达8万亩,其他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达9.78万亩。预计今年全市玉米制种平均亩产值3280元,较去年提高690元,增幅为26.6%,仅此一项可增加农民收入6.8亿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要再接再厉,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梁顺海表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