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联动助推高质量发展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纪实
马铃薯种植基地(资料图)。
安定区薯农收获马铃薯。
群众的“致富薯”——马铃薯种薯。
定西市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务工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兰洽会上展示的定西马铃薯脱毒苗。
企业员工进行马铃薯加工作业。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马铃薯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做实验。
洋芋开花赛牡丹(资料图)。
高喜梅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紧紧抓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良好机遇,以马铃薯全产业链打造为主线,按照实现马铃薯产业品种、品质、品牌“三品”统一,鲜食化、主食化、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六化”并进的思路,全力抓好标准化种植、品种引进推广、产品加工、市场拓展、品牌营销、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马铃薯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升值,助推马铃薯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一个示范点就是一条科技链
眼下,正值收获季节,走进鲁家沟镇太平村千亩马铃薯种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这里的马铃薯长势良好,滴灌带正源源不断地为土壤提供养分。
该基地使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的模式,可以节地10%,增效2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以上,实现马铃薯的自动化、集约化、高效化管理,达到提质增效、绿色生产的目的。
“虽然今年受旱情影响大,但对使用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的我们来说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严重。标准化种植真可谓是省时、省力、省钱。”鲁家沟镇种薯水肥一体化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指着基地里的马铃薯说。
由于使用了喷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以及从马铃薯播种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的马铃薯品相优良,预计产量和效益也相对较高。
今年安定区降水量相对往年明显偏少,特别是入夏以来降雨量仅有200多毫米,农作物的生长均受到了影响。但来到将台村半山坪浅山区水肥一体化马铃薯种植基地,这里的马铃薯茎粗叶茂,没有一点受影响的样子,与山上的作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样是在山上,但这儿的马铃薯就是长得比别家好。”正在基地工作的合作社务工人员党永新笑着说。引水上山工程的成功实施,从此让庄稼人不再“听天由命”。
“不像老板的老板”是当地村民对定西沃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权武的评价。没有“西装革履”,只有“俯身向田”,他每天都要来他的马铃薯基地看上、捣鼓上好几遍。从一开始的流转土地到后面的荒地转熟,赵权武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他说:“去年犁地,我就折腾了三遍,土地成熟度自然也就比别人的好。”第一遍犁,第二遍旋,第三遍深耕,全程机械化再搭配腐熟好的农家肥,加上引水上山工程和水肥一体化管理,让赵权武对他的千亩良田信心满满。
“今年,我们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建成引水上山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区1040亩,建设引水管线2200米、高位调蓄水池(软体水窖)2000立方米,将引洮工程二支渠水源提升了280米。”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马习文说。依托“省水、省工、省肥、节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今年,鲁家沟镇首次实施引水上山,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大力打造山区马铃薯产业带,主要种植品种为“青薯9号”“陇薯10号”“新大坪”等。
近年来,安定区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遇,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融合与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种薯处理、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和程序化防病等先进技术,示范带动建立高标准原种扩繁基地3万亩以上,进一步推动全区种薯扩繁基地建设走上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之路。
一个示范镇就是一条种植链
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香泉镇借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疏松、通透性好的土质等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产业,并持续扩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使马铃薯产业成为香泉镇的特色产业,成为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走进位于香泉镇的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园,一排排厂房整齐排列。厂房里面,马铃薯幼苗正接受着雾培技术的灌溉。“我是在1998年创办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之后搬迁到香泉镇。研究所成立23年来发展变化真的很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年产1.1亿粒、出口1000万粒微型薯种的薯种基地。”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介绍道。
安定区马铃薯种薯主要销往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云南、山东等14个省区,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马铃薯真正由“土蛋蛋”变成了“金豆豆”。
香泉镇党委书记雪永鹏说:“我们紧盯产业扶贫模式,立足于打造全市马铃薯良种繁育核心区,在全镇范围内打造了马铃薯‘五区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形成了集‘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商品薯(或专用薯)’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马铃薯产业体系。”
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带动下,该示范镇的种薯播种面积逐年增加,村民们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香泉脱毒种薯”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香泉镇共建成用于原原种生产的日光温室、温网室800座,建成集中连片的种薯、鲜薯、加工薯标准化订单种植基地1万亩,一级种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通过加快国家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贮藏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形成初具规模的马铃薯种薯产业种植链,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5万亩以上。
近年来,安定区把基地建设与高标准梯田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复耕休耕、撂荒地整治相结合,结合旱作农业项目,在鲁家沟、香泉等乡镇打造高标准种薯扩繁基地,在石泉、称钩驿等乡镇打造连片化、高质量马铃薯示范片带,有效确保马铃薯稳产增产。
一个示范区就是一条产业链
安定马铃薯素来有名,黄土地里的“土蛋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安定人。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百万亩以上,年产鲜薯190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4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薯”。
近年来,安定区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着力推良种、稳规模、保加工、促产销,构建起了全链条发展、全环节增收的产业体系,探索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漫步在安定区街头,土豆全粉烤馍店几乎遍布大街小巷。透过橱窗,店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马铃薯主食化产品。
马铃薯主食化就是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产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
每年马铃薯集中上市的时候,安定区巉口镇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门口,前来交售马铃薯的汽车、三轮车就排起了长龙,因为这儿是马铃薯加工产业的聚集区。
“我们主要依托建成的5条20万吨精淀粉加工生产线,在各乡镇建立了以‘庄薯3号’为主的订单原料基地4万亩。近两年的马铃薯原料收购价格始终保持在每斤0.45元左右。”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幸泽介绍。
近年来,安定区不断发展壮大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强自我消化能力,稳定马铃薯价格,提高附加值。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1家,马铃薯及其制品生产线60条,生产能力达70.8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产品、主食化系列食品为主,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加工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向全产业链、循环化发展。
走进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间,全自动马铃薯全粉成套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一颗颗刚从地里收获的马铃薯经过清洗、去皮、切片、预煮、冷却、蒸煮、捣泥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变成了状如雪花、形态均匀的马铃薯雪花全粉,或成了人们厨房里的食材,或成为下游企业生产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原料。
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马铃薯产业年吸纳劳动力4万余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5万余人次。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580元。”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屠伯平说。
通过多年的持续发展,以蓝天淀粉、薯香园科技、薯峰淀粉、鼎盛农科、恒源公司等为代表的加工企业与康师傅、徐福记、上好佳、好利友、海底捞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使加工企业可以放手在各乡镇建立品种优良、稳定优质的原料薯订单种植基地。安定区马铃薯产品转化率达30%以上,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马铃薯产业就地加工增值,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张蓝图绘到底”。安定区将紧紧抓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良好机遇,以马铃薯全产业链打造为主线,推动马铃薯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升值,加快建设“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9月08日农发行定西市分行助力陇西生态治理
- 2021年08月30日定西市税务局打出“落实政策+优化服务”组合拳 减税“再帮一把” 激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