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刷刷右刷刷,看看敦煌壁画里古人如何刷牙
“小牙刷,手中拿,张呀张开小嘴巴。左刷刷,右刷刷,刷得干净没蛀牙。”在现代社会,幼儿园的小朋友就知道每天要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刷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古代,人们生活中是否也清洁牙齿?用的又是何种工具呢?在敦煌莫高窟的众多壁画中,人们发现在多达14个洞窟中的壁画上,竟然绘制有刷牙图。
敦煌壁画里的刷牙图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14幅刷牙图。这14幅图分别绘制在莫高窟第7、9、12、25、55、98、146、154、159、186、196、361、454窟及榆林窟第16窟等14个洞窟的弥勒经变画和劳度叉斗圣变画的壁画中。从这些莫高窟的刷牙图中,细心的人们发现,根据刷牙的工具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揩齿图,一类是齿木刷牙图。
莫高窟壁画中的这些刷牙图,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刷牙的风俗习惯,还展示了当时和佛教有关的剃度仪轨。古代僧人剃度出家,要先刷牙。
敦煌第196窟的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是齿木刷牙图,它其实描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画面中央,一人赤裸上身正在剃度,他的周围分别有洗头、灌顶、洁齿的画面。正在刷牙的人上身全裸,蹲在地上,他左手持净瓶,右手横在牙齿前,正在用手揩齿,露出两排大白牙。
这幅壁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外道劳度叉,约佛教弟子舍利弗斗法,失败的一方要么选择自尽,要么放弃原有的信仰而皈依佛门。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失败后的外道,向舍利弗投降跪拜。
壁画中描绘了外道皈依佛法时的净身仪式:他们洗发、洗脸、剃头、揩齿,甚至洗脚、刮胡子,生活气氛浓郁。这些削发为僧的外道们,有的因初次落发,手摸光头,略显尴尬;有的互指光头,戏弄逗趣,自我解嘲;有的因不知礼法,胡乱礼拜,令人捧腹;有的揩齿漱口,有的叉腿撅臀洗头,有的初换袈裟,情态窘迫,粗鄙可笑。这些壁画,多多少少反映了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日常清洁的真实情形。
莫高窟14幅刷牙图中有12幅是手指揩齿图。揩齿图,通俗来说就是以手指当牙刷,蘸点咸盐当牙膏来回蹭牙齿。最典型的159窟南壁《弥勒经变》中的揩齿图,其中画面显示:一人光头,裸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蹲在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的大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揩齿。旁边还立有一人,穿红袍,双手捧巾侍候。刷牙图四周有剃度、洗头、礼拜等画面。研究者认为,此窟建于中唐,是我国最古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
古人清洁牙齿方法很奇特
在古代,保持口腔卫生,我们的祖先早已经掌握了很多方法。
在牙刷出现以前,古人清洁牙齿主要是漱口。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盐水洗漱口腔。但是这种刷牙方法仅限于贵族阶层,因为在先秦时期盐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日常必需品,只有贵族才会十分奢侈地用抹盐的方法刷牙。
除了用盐水漱口,古人还采用含浓茶、酒为漱口剂含漱,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医说》中还记载: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
补脑一下画面,古人早晨起来往嘴巴里倒入一杯浓盐水,咕噜噜漱口后,还不舍得吐掉。喝茶、喝酒时,咕噜咕噜漱漱口,再回转喉咙,是何等的辣眼睛。
揩齿是古人牙齿保健法之一。《普济方》卷七十中说,“夫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摧伏诸谷,号为玉池,揩理灌漱,叩琢引导,务要津液荣流,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揩齿方法有三种。一是用手指直接揩齿,即把手指作为牙刷刷牙,把盐或药物放入口中或直接用手指头蘸盐或药揩齿,此法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就已出现;二是用“揩齿巾”揩齿,即用布做牙刷擦洗牙齿,此法在唐朝就已经使用;三是“晨嚼齿木”,即用植物枝条做牙刷揩齿,这种刷牙的方法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在宋代以前较为普遍。
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围绕在周围的释迦弟子,由于没有刷牙,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开始劝说人们重视清洁牙齿,并教导人们如何用木头制造清洁口腔的工具。
佛教传入中国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口齿清洁方法:揩齿刷牙法和齿木刷牙法,这种千年前的佛教仪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而这一史实可以从唐玄奘的见闻记中找到印证。
七世纪中期,到印度取经归来的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印度僧侣在饭后使用牙签清洁牙齿的现象。他把印度的木制清洁口腔的工具也带了回来,但由于找不到印度人刷牙的木材,所以他就用杨柳枝做了改良,将杨枝的一端或两端打扁成刷状所制成的牙刷,形如扫帚,以蘸药刷齿。
古人刷牙刷出了文化味儿
关于刷牙的事儿,古代有许多记载,读起来妙趣横生。
早在战国的时候,老百姓就有了漱口的习惯,预防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漱”一语,意思是说,早上当公鸡开始打鸣,人们就要起床洗脸漱口了。此外,《礼记》还有“虚口”的记载,“虚口”就是指吃完饭了要喝口酒,来荡荡口舌,以清洁口腔。
到了东汉时期,古人发现晚上漱口比早上更为有效。《金丹全书》还特意倡导大家晚上要漱口。
三国时期,牙签这种清洁工具就出现了。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墓葬,出土了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经过考证,这是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缝中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洁用具,也就是现在的牙签的雏形。而更有意思的是,晋代陆云与其兄陆机关系很好,好东西自然要分享,他在书信中说,他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千里寄牙签,可见情有多深。
古人对牙齿清洁非常重视,有关揩齿的最初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梁代刘峻撰写的《类苑》一书,收录了一首《西岳华山峰碑载治口齿乌髭歌》,记载了揩齿的“仙方”:“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烧煅烃,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自从玄奘从印度引入齿木,这一习惯便流传开来,并进化为“嚼杨木”,一直到明末清初都还有所保留。这种清洁牙齿、保持口腔卫生的行为本来是佛家宗教的仪式之一,到了中国之后,不但僧人普遍接受,普通人也接受。唐朝僧人18样随身法器,齿木就是其中之一,就是想让信徒们像印度僧人那样刷牙。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墙壁上,就画着释迦牟尼手持菩提树的树枝制作而成的清洁口腔工具盘坐的画像。
佛家认为:“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枝,剔齿甚妙。”他建议大家用柳枝剔牙,除了去除牙缝里的残渣,还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呢。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9月24日【风物志】大国重器:秦诏权权衡天下
- 2021年09月16日【风物志】敦煌历日:星期制度唐代就已引入中国
- 2021年09月10日【风物志】平凉龙隐寺,大唐王朝的命运从这里开始转折
- 2021年09月02日【风物志】汉代彩绘木轺车 达官显贵乘坐的“公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