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甘肃临夏: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文旅特色小镇

 2021/10/18/ 11:4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赵帅杰

  大自然的馈赠,永远是最美的风景。时值深秋,走进临夏市折桥镇,秋日美景让人沉醉。折桥镇自古以来历史悠久,古树、奇石、泉眼相映成趣,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最有名的当属九眼泉,水质清冽,泉泉相映、各具神韵,陪伴着临夏市一代又一代的百姓成长。

  自带甘甜风景的文旅小镇。叮咚流淌的泉水像知音的琴弦,弹奏着清脆悦耳的旋律。九眼泉位于折桥镇折桥村边,毗邻折达公路,现为临夏市会务中心前院。据说,这些泉水都是由同一母泉演绎而生,如一母九子。院内立于1998年的《九眼泉》方体碑记述:九眼泉为丝绸之路名泉,早在明嘉靖年代时就列为河州第一泉。明《河州志》记载道:“一泉九眼,漱于鸣琴,水清冽,引流灌溉,居民赖之。”九眼泉水自地下趵突而出,它们有九个诗意的名字,分别是:养生泉、珍珠泉、漱玉泉、映雪泉、甘露泉、鸣琴泉、若礼泉、浣花泉、明镜泉。细数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泉眼的水源都是当地村民主要的生活用水来源。

  九眼泉周围榆柳并茂,绿荫婆娑,鸟语如簧,其中两棵古树,树围约8米、高40多米,6人手拉手才能环抱此树。这两棵树系明朝嘉靖年间所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兵部尚书王竑游憩九眼泉,亲手植柳于泉边,当地人称这两棵柳树为“尚书柳”。泉边还立有太湖石,形状奇特、纹路别致,是新生代第四纪冰川运动的产物,因其形状如腾空而起的九条巨龙,人称“神石”,或“飞来石”,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九龙石”,让见者无不赞叹。

  今年73岁,在折桥镇祁牟村居住的村民韩世界告诉记者说,他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与古泉为伴。他从记事儿起,泉水就这样日夜不停的流淌。阴雨连绵的天气,泉水旺盛,水流如注。干旱的季节,泉水依旧汩汩流淌,且更加明澈透亮。

  发展文旅特色小镇,折桥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围绕折桥镇的特色文化资源做强品牌,最终实现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临夏市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挖掘折桥镇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打造文旅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夯实农村产业支撑、传承提升农村优秀文化、弥补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折桥因桥得名,折桥在历史上是河州(临夏)经东乡通往金城(兰州)的官道要津,大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为便于联通大夏河两岸,明代在大夏河上修建有木桥,名之折桥。旧时折桥风光,架在州东十里漓水(大夏河)之上, 长约十丈,宽八尺,中流有石柱,桥梁贯通,日光月影中遥望,宛若长虹,两岸杨柳掩映,俨然一幅图画。故邑人张质生有诗云:“君不见西蜀长桥万里行,高车驷马题长卿。又不见黄河铁桥车接轸,浮梁改造始升允。吾河折桥亦若是,大小由之同此理。架木为阁险阻通,乘风破浪过漓水。”古折桥还是清代河州八景之一,被称之为“长桥卧波”。

  除了悠久的历史,折桥镇还因美食而享誉省内外,现有一百多家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农家院,以爆炒草鸡为基础菜品,配以“四大名菜”,东乡土豆片、肉末粉条、醋溜白菜、手撕甘蓝,以及撒饭、油香、发子面肠等各式各样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菜品色香味俱佳,深受食客追捧。折桥爆炒鸡油而不肥,香料渗进肉中,吃起来满口酥香。饮品以盖碗茶为主,配以“九眼泉”泉水冲泡。食客或围坐在农家小院,或端坐于土炕之上, 或半躺于树荫之下,吃爆炒鸡、品盖碗茶、赏田园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