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兰大一院勇担使命,全面“战疫”保卫陇原儿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1/11/04/ 16:10 来源:每日甘肃网

  自2021年10月18日,甘肃兰州出现第一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以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勇担重任,先后组织调配了97批次共计4182名采样人员赴学校、社区、街道采集核酸,累计采样100万余人。同时,派出副院长刘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岳红梅等多名权威专家,领衔全省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疫中,兰大一院人诠释“家国有我,令必行、行必战、战必胜”的医者担当,院党政领导班子第一时间部署、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全体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到防控工作中,全院一盘棋,闻令而动,救治新冠确诊患者、接诊“非绿码”患者、助力新冠治愈患者康复训练、保障普通患者有序就诊,全体兰大一院人用血肉之躯筑成抗击病毒的“城墙”,为陇原儿女筑起坚固的防线。

  征战定点救治医院:医者“特种兵”打响战疫

  疫情发生后,甘肃省卫健委任命的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兰大一院副院长刘健、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岳红梅担任专家组组长,兰大一院重症与呼吸科刘晓菊教授任副组长,专家组成员中有来自兰大一院呼吸科、传染科、重症医学科、儿科、中医科等优势学科的12名专家。

  查房、会诊、仔细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合理用药、把关病例书写、病例讨论、动态评估、调整治疗方案……21日抵达兰州市肺科医院后,26日完成全部确诊患者转院至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至11月4日,累计4例患者治愈出院,刘健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带着甘肃省级专家组逐一落实国家专家组的诊疗方案和各项治疗措施。

  忙碌之余,刘健每天穿着防护服去隔离病房看望所有患者,尤其那些来自云南、上海的老人们都十分高兴,拉着刘健开心地比剪刀手合影留念。“我每天去看他们,他们很开心,心情好,病就好了一半”,刘健说。

  岳红梅作为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自19日抵达兰州肺科医院指导、开展救治以来,到现在已经连续作战半个月。年近58岁的她,每日提前专家组一个多小时到达工作点,逐一梳理患者病情、分析和研判,并及时向国家专家组汇报分析。

  岳红梅的大脑就像一个“数据库”一样在运转,分析病情趋势、患者年龄分布、症状等等。她说:“我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发生这么大的疫情,我肯定是义不容辞地先上”。她凭借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专家组搜集最全面信息,推动“一患一策、一人一护一医”的高效落地。

  除了专家组以外,兰大一院还先后抽调五批69名医护人员支援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尤其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士、呼吸治疗室率先上阵,守护隔离病房的患者,最终在兰大一院医护人员和兄弟医院抽调的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有9例重症患者由重型转为轻型,有2名危重症转为重症,4名治愈出院转至定点康复医院。

  接管启用首家新冠肺炎康复医院:守卫新冠患者救治最后防线

  11月1日,根据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甘肃工作组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新冠肺炎病人康复出院的相关要求,兰州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决定将兰州市肺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治愈患者隔离管理和康复治疗的定点医院。为做好隔离管理和康复治疗工作,经研究,请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选派医院管理和业务人员接管兰州市肺科医院,负责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隔离管理和康复治疗工作。

  当日,兰大一院领导紧急部署,迅速集结,兰大一院副院长周文策带队,携28名优秀的医护人员,涉及心血管、内分泌、肾病、妇科、肿瘤、外科、感控等多个专业,连夜进驻接管兰州市肺科医院,进行病区布置、分区安排、设备安置、病房硬件优化、环境消杀、信息化建设、网络全面覆盖等一系列工作。

  经过36小时的昼夜奋战,已将其打造成为甘肃省首家新冠肺炎康复医院,共设置康复病区4个,开发总床位200余张。截至3日上午,配备有医生8名,护士20名,已正式开始运行,可随时接诊新冠肺炎治愈患者。截至4日上午,甘肃累计4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解除隔离治愈出院,转运至定点康复医院(兰州肺科医院)接受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

  周文策介绍说,在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初期,康复治疗十分重要。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基本上功能可以完全恢复,主要体现在体能恢复和心理调整,循序渐进地开展有氧运动,逐步恢复到发病前的活动能力,早日回家。

  甘肃此次救治的患者已老年人居多,且多是外地游客,为了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困扰,兰大一院派出的医护骨干还会根据患者需求给予“个性化”治疗,配合医院心理师、营养师、中医治疗师等专业团队,组建了一支富有进取精神、年富力强的多专业精英医护团队。周文策介绍,合并基础疾病的危重病例,呼吸衰竭只是病情的一部分,康复需求更大,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呼吸困难,创伤后应激综合征也更为明显,因此,兰大一院将以最专业的呼吸及综合康复治疗优势学科,打通新冠患者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改造“非绿码”患者定点医院: 全力以赴保障非绿码患者就医

  10月30日,为坚决贯彻甘肃省卫健委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根据甘肃省卫健委要求,兰大一院召开紧急疫情防控会议,将兰大一院东岗院区改造为“非绿码”患者就医医院,让“非绿码”患者得到妥善治疗。

  疫情就是命令。兰大一院副院长、东岗院区院长赵达召集相关部门制定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动员全院职工、调动全院资源参与到改造工作中。经过24小时昼夜奋战,兰大一院东岗院区完成院区围挡、病区隔断、环境消杀、信息化建设、网络全面覆盖及安全保卫等工作。同时,东岗院区住院病人数为110名,其中轻症紧急出院63人,转本部继续就医人数为47人,在保持“零患者”的情况下一切工作就绪。 改造后的医院有七层作为此次“非绿码”患者救治点,共设置外科、内科、儿科三个病区200余张床位。

  截至11月2日,兰大一院东岗院区已收治第一批“非绿码”患者入院诊治,包括内科病人2名、外科病人1名,所有病人正在规范诊治中。

  为全力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兰大一院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及流程,将医护人员分梯队、8小时三班倒派入隔离病房,在进入隔离病房后所有工作人员严格实施闭环管理。下班后,由摆渡车送至隔离酒店,最大程度上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保证医护人员及周围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除进入隔离病区的医疗护理人员外,医技及其他后备人员严阵以待,保证在患者需要时第一时间到位。

  此外,为充分发挥相关专家医疗救治工作中的指导和支持作用,特成立了由急诊、心血管、重症、呼吸、内分泌、外科、内科、儿科等专业专家组成的“非绿码”患者救治医疗专家组,在线上为医疗救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承担重大临床救治、会诊、检查及咨询以及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指导等工作,切实保障兰大一院东岗院区“非绿码”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坚守医院本部阵地:急诊“闭环管理”确保患者有序就诊

  面对疫情突发,兰大一院临危不乱,在派出大量优秀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同时,全院各科室以更少的人,全天24小时坚守岗位,保障在院门诊、住院就诊住院患者的有序诊疗。其中,很多医护人员担心所住小区被封,在医院最需要医护人员的时候,生怕被封出不来,索性纷纷拿着行李箱住在病区,昼夜在岗,为前线的“战友们”的守好家、看好门。

  与此同时,为全面科学有效的实施防疫、抗疫措施,保证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普通患者的就医安全,最大限度的减低和杜绝院内交叉感染,兰大一院按照甘肃省卫健委的严格要求,以及医院应对本轮疫情对急诊科的整体研究部署和安排,对医院急诊科一楼抢救部和急诊接诊实施了严格的闭环管理。这是兰大一院急诊科应对高强呼吸道传染病,保障患者就医安全的省内首创模式。

  疫情当前,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副院长白明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对急诊科实地反复查看和调研,并召开全院紧急会议,讨论决定采取闭环管理模式。

  一声令下,全院医务、护理、运转、后勤保障、保卫、保洁公司等多个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大家全力以赴,完成了闭环模式下通道改造、预检分诊、医生护士到位、宣传保卫、卫生保洁、病人转运、标本运送、急诊药房、急诊挂号、急诊收费、急诊核酸采样、急诊专科会诊路径、急诊电梯管控、各类人员的衣食住行以及和门诊、住院部的对接等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还有24小时不见天日、连轴奋战的核酸检测医疗技术人员,投身社区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仍耐心尽责采集核酸的护士姐妹,严防死守、仔细筛查的预检分诊人员、医生、护士、保安兄弟,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的感控医师,坚守岗位、认真诊治的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积极做好协调、保障工作的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努力学着老师的样子走进社区、白大褂换成红马甲争当抗疫志愿者的青年学子……兰大一院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为防疫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战胜疫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展示出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兰大一院人“仁爱尚德、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为守护甘肃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南如卓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