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庆阳市西峰区找准“病因”高效化解“登记难”

 2021/12/22/ 09:16 来源:陇东报 记者 刘萍凝

西峰区找准“病因”高效化解“登记难”

——我市全力推进化解“登记难”问题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陇东报记者 刘萍凝

  “拿到房屋不动产权证书,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12月6日,精德淀粉厂职工住宅楼的住户卢孝银难掩喜悦之情,不停地翻看着手中的“红本本”,等待多年的办证心愿终于达成,他直言“这件实事办得好,确实替民解了难”。

  位于西峰区长庆南路的精德淀粉厂职工住宅楼,建成于2007年并向外销售,由于开发商一直未办理竣工验收、未缴纳维修基金,还存在开发建设主体灭失等问题,住户迟迟未能办理房产证。“何时才能把证办下来”,是该住宅小区108户住户多年来的心愿和期盼。

  住户们的期盼终于在今年有了回应。9月中旬以来,相关部门督促开发商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测绘房屋面积、准备办证资料。提交办证资料、核定房屋面积、缴纳契税……用了5天时间,卢孝银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不动产权证书。“现在孩子要买新房,就可以用这个不动产权证书抵押贷款了。”卢孝银说。

  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登记难”问题,影响群众落户、子女入学以及房产交易,是悬在群众心头上的急事、难事、愁事和盼事。

  今年以来,我市紧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合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化解“登记难”问题工作。作为全市化解任务最重的县(区),西峰区按照包抓督促、摸排走访、协调办理、问题清零的工作思路,第一时间启动化解工作,找准“穴位”破局,下实手解决这一困扰群众多年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具体的化解工作中,涉及问题种类多、存量大,各种疑难问题相互交织,有些还存在深层次原因和历史原因等,需要摸清数据、厘清事实。”西峰区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广洲说。

  为了摸清“家底”,西峰区按照“不漏一户、不少一房”的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对全区范围内竣工已售房屋,逐辖区、逐小区、逐楼栋、逐房屋开展拉网式清查,摸排出涉及“登记难”问题小区48个、房屋27701套。

  找准“病因”后,西峰区对权证办理类历史遗留问题,逐一筛查、梳理分析,形成共性问题10大类,个性问题121项,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开发建设主体灭失、用地手续不完善、欠缴土地出让价款、未进行规划核实等方面。

  西峰区化解办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问题小区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研判,紧盯关键环节,将化解措施落实到具体人、具体时限节点上,推动工作提速见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个问题小区、一名包抓领导、一个化解方案、一个工作专班”工作思路,对共性问题,及时汇报衔接市上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判;对个性问题,由包抓县级领导组织化解专班、开发企业、职能部门一事一议,面对面研判。各级包抓领导干部进入包抓小区协调解决问题40多次,召开研判会7次,破解困难31个。

  “化解‘登记难’问题工作存在5个难点,即市区联动破解协调难、一户一策破解摸排难、集中攻坚破解验收难、综合施策破解入库追缴难、优化服务破解办证难。”马广洲告诉记者,西峰区化解办用活“证缴分离”“证罚分离”“证审分离”政策,有序推进36个市管项目、12个区管项目的规划办证和项目整改工作;督促企业积极承担责任,对于敷衍塞责企业及法定代表人,联合市级部门进行约谈警示、违法惩处;容缺办理疏堵点,保证市民在5个工作日之内拿到不动产权证书。

  经过市区两级职能部门的合力攻坚,截至12月11日,全区累计化解“登记难”问题小区33个、住宅 20154套,化解率72.76%;办理不动产权证书6265本,登记率31.09%;收缴税费3236.41万元,征缴维修基金1.51亿元。

  在推动化解工作的同时,西峰区化解办组织住建、自然资源、税务等部门,对房地产开发领域欠缴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金、规划验收罚没款、税费及开发企业代收住宅专项基金进行了统计摸底。紧盯“入库难”,综合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追缴企业欠缴税费,将不积极配合、存在问题较大的企业,报市化解办纳入全市联合惩戒大数据平台,面向社会发布房地产开发领域失信企业名单。

  紫玉润园一期住户方继红说:“现在终于拿到期盼已久的房产证了,我心里很高兴,这件实事给老百姓办得暖心又舒心。”

  为引导群众快速有序办理转移登记,西峰区化解办组织社区干部、流动党员和物业管理人员,到家到户指导办理工作。通过积极衔接,在区税务局九龙路大厅开设10个窗口,综合办理各种税费收缴工作,在信誉较好的开发企业,授权开设办证资料提交审核便民服务点,在区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增设4个窗口,受理办证资料提交审核工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