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开矿,向数字化智慧化迈进——金川集团三矿区智慧化矿井见闻

 2021/12/23/ 03: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左玉丽 刘成 王占东

开矿,向数字化智慧化迈进

——金川集团三矿区智慧化矿井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 刘成 王占东

  提起矿井,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

  是黑咕隆咚的巷道、粉尘飞扬的环境、辛苦危险的工作……

  然而,12月7日上午,记者在金川集团三矿区采访时,所见所闻与想象大相径庭。

  各有用处

  三矿区是金川集团三大主力矿山之一,2021年,出矿量预计突破300万吨,实现利润4.9亿元。

  下井前,要接受下井安全培训,填写下井记录,十分严格。

  穿上工服、胶靴,戴上安全帽,围上毛巾,背上自救器,领取井下定位器,一番忙碌之后,记者们披挂整齐。

  以前,记者不知道为什么矿工脖子上要围条毛巾,听工作人员解释后才知道,这毛巾的用处可不少:平时可以擦汗、紧急时浸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生、有创伤时用来包扎伤口、还可以撕成条状固定骨折部位。

  其他的防护用品也各有用处:安全帽上的矿灯用来移动照明、自救器可以防止有害气体中毒或缺氧窒息、定位器能够上传下井人员的精确位置……

  “这套装备好重!”有人感慨。

  身旁工作人员说:“按照安全标准,矿工身上的安全装备重约5公斤。”

  记者对矿工长年累月负重作业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坐罐笼如乘火车

  下矿井有两种方法:坐罐笼或者坐车。我们是坐罐笼。

  罐笼,是矿井提升设备的专业名称,如同开放式电梯,每20分钟一趟。

  宽敞的候罐室里,四个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前一天各工区检查出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将下井的工人们一边候罐,一边观看大屏,俨然火车站的候车室。

  罐笼到达后,记者和工人们一起排队,依次刷定位器通过闸机,进入罐笼。罐笼分为三层,每层可容纳24人。坐罐笼的过程犹如在火车站候车、检票、上车。

  罐笼以每秒5米的速度匀速下行,2分钟后,罐笼平稳降落在600米深的矿井,我们的目的地——三矿区1150中段到了。

  初识矿井

  出了罐笼,一个灯光明亮、幽深曲折的拱形通道出现在记者眼前。

  “这叫巷道,是矿井的主要通道,和地面的街道一样。”三矿区采矿一工区主任陈得国的解释通俗易懂。

  井下的巷道,纵横交错,发挥着采矿、运输、通风等功能。

  穿行在巷道,并没有想象中的狭窄局促。走了十来分钟,在一个Y字路口,我们拐向右侧没有铁轨的巷道。这个巷道明显要开阔一些,宽和高分别为4.6米、4.3米,路面浇筑了混凝土,能开进各种工程车辆。巷道一侧贴着墙壁有条小水沟,陈得国告诉记者,这是井下排水系统,地下渗水、生产生活废水都通过这条小水沟汇入水仓,保证巷道干爽。

  从罐笼升降处到掌子面,有大约一公里的距离。沿途不时看到一处处凹进墙体的硐室,像黄土高原的窑洞。有门的硐室,都挂着牌子,写着“油料存放点”“配电室”“车辆修理点”等。更多的则是没有门的硐室,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陈得国介绍,这是用来避让过往车辆的,叫避让硐室。

  行走在巷道,强劲的凉风一路相随,没有丝毫的憋闷感。

  “这么深的地方,怎么还有这么大的风?”记者问。

  “这是通过专门的井下通风系统送来的风。”陈得国给大家科普,“井下通风系统有两个作用:一是给矿井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二是抽出井下的污风。”

  据介绍,随着季节变化,矿井内不同地方、不同时段需要的风量不同,过去要通过建设风门、风墙、风窗等通风构筑物调整风量。2015年以来,三矿区引入风机电流变频技术,建设了风机控制室,风量通过设定电流频率实现自动调节,不仅成本降低了30%,井下的通风环境也更好了。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