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2/01/24/ 03: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特殊而重要。从全局大势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疫情仍是最大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省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地位更为重要,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地理区位、初级产品保障的优势潜力更加凸显。从政策趋势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一系列政策利好,特别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油气资源开发应用等政策取向,为我省补齐基础短板、承接产业转移、放大绿色优势、建设能源强省带来新的更大机遇。从发展态势看,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台阶,标志着我省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正在深刻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增长动能更加强劲,市场活力加速释放,外部预期持续向好,进入了拔节孕穗、蓄力起跳、后发赶超的新阶段。只要我们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奋力实干,就一定能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按照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240亿斤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上述目标,综合考虑了宏观环境影响,衔接了“十四五”规划和去年发展情况,充分估计了各方面机遇条件和有利因素。我们要在工作中聚力抓好四个关键:一是“稳”字当头。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决扛牢稳定经济运行责任,最大限度挖掘国家政策红利,以积极作为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着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进”字加力。在工作中审时度势、扬长补短,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复杂环境的倒逼效应加快创新,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以充分发展促进平衡发展,推动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突破。三是“保”字托底。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更加注重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促进公平、防范风险、维护安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干”字提效。勇于解放思想,不断开阔视野,积极探索实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管理经济事务,用创新的精神培植新的优势,在赶超进位上迈出更大步伐。

  三、2022年工作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将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

  (一)聚焦振兴实体经济,更大决心加快产业升级。坚持质量并举、量质齐升,有中生新改造传统产业,小中生大做足增量产业,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和百亿园区。

  加快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落实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70个。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新增煤炭产能1465万吨,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5亿立方米。持续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抢抓历史机遇,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建成“十四五”第一批风光电项目,启动建设“酒湖特高压”配套风电、“陇电入鲁”工程及配套风光电项目,加快“陇电入浙”“陇电入沪”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玉门昌马、张掖盘道山等3-4个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德福高档电解铜箔、东方钛业绿色循环等项目建设。推动金昌新能源锂电、平凉智能光电、张掖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华天电子多芯片封装项目,打造天水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集聚区。建成生物制品批签发中心,建设中国生物科技健康产业园。推进碳离子治疗系统产业化发展。深化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高水平办好药博会。争取建设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启动建设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实施“东数西算”产业园项目,打造庆阳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北斗导航分中心建设。推动互联网安防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聚焦优势重点领域,争取建设同位素实验室、敦煌文物保护中心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与上海张江等东部地区的战略协作,推动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实施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整合重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陇粤共建“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推进“双创”工程,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二)突出扩投资促消费,更强力度释放内需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持续恢复,为高质量发展蓄动能、增后劲。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中卫至兰州铁路,新增高铁里程184公里。加快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兰州至合作、天水至陇南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西宁至成都甘肃段、平凉至庆阳铁路,做好兰张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定西至平凉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新增高速(一级)公路700公里,建成定西至通渭、青龙桥至文县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合作至赛尔龙、兰州至永靖至临夏等高速公路。建成华池通用机场,加快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和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做好临夏机场、平凉机场、武威军民合用机场前期工作。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突出“四抓一打通”,用好现有水资源,优化水网体系布局。加快引洮二期配套、甘肃中部生态移民供水、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等项目建设。做好白龙江引水、引大入秦延伸增效、临夏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等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水源工程。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支持兰州、天水、酒泉、张掖、庆阳培育建设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便民市场、特色街区、农村商贸中心。开展“乐享消费·惠购陇原”活动。构建完善电商同城配送体系,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区子平台全覆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促进19个大景区提质扩容,争取宕昌官鹅沟、武威铜奔马景区、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增效。创新“交通+文化旅游”模式,培育拓展路衍经济产业链。

  (三)坚持统筹区域城乡,更优路径促进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全域联动并进新格局。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相结合,做到发现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倾斜支持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兼顾脱贫县和非贫困县,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落实津甘、鲁甘协作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劳务和消费协作,推动“一县一园”建设和“百村振兴”计划。扎实做好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和进出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新建高标准农田360万亩。持续开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抓好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产值超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实施种业振兴5大行动,在玉米、马铃薯、瓜菜、肉牛、肉羊品种选育上联合攻关、率先突破,支持张掖、酒泉、定西打造国内一流的良种繁育基地。深化“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编制完成3996个发展类村庄规划,创建50个示范乡(镇)、500个示范村。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改厕40万座。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发挥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作用,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扎实推动“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激励机制。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打造善治乡村。

  促进区域竞相发展。兰州经济圈突出一体化发展。实施强省会行动,重振兰州制造,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能级;兰州新区立足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打造实体经济新高地;加快兰州-白银一体化进程,推动白银构建西部重要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定西、临夏融入兰州经济圈,支持定西做大做强以马铃薯、中医药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临夏建设旅游休闲基地。河西走廊突出组团发展。围绕酒泉、嘉峪关“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域副中心;支持张掖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目的地;支持武威打造向西开放国际物流节点;支持金昌建设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聚集区。陇东南突出协同发展。推动庆阳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天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平凉打造能源化工和康养基地;支持陇南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支持甘南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共建兰西城市群“1+3+10”行动计划,深化一体化政策协同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融合发展,加快榆中、敦煌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抓好马鬃山“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管网、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599个。

  强力发展县域经济。按照5种发展类型,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打造一批生态大县、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坚持抓园区、强县域,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功能,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发挥供销社网络体系功能。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县域发展考核评价,市州一季一观摩、省里一年一结账,推动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四)深化美丽甘肃建设,更严要求筑牢生态屏障。践行“两山”理念,做好生态文章,绽放陇原山水好风光。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施玛曲湿地保护修复、陇东黄土高原固沟保塬、泾河干流及渭河生态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启动黄河干流甘肃段二期防洪工程。抓好美仁、阿万仓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试点。推进洮河、庄浪河、宛川河等生态脆弱河流修复治理。开展祖厉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完善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等防洪工程体系。推进黄河流域环境污染“3+1”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与沿黄省份共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中心区。实施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未利用地生态治理和土地整治。

  持续厚植生态底色。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三条控制线。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争取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监管和考核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和城乡黑臭水体、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坚持铁腕执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决不允许“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发生。

  有序推进减排降碳。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支持企业能源替代、降碳减碳,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争取国家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低碳乡村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交易。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分行业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围绕激活发展动力,更宽视野深化改革开放。拓展改革的广度深度,持续抓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让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活甘肃经济“一池春水”。

  系统集成推进改革。保质保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深化电力、水资源、天然气价格改革。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推动林权、水权、草原承包经营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抓好税收征管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促进市县融资平台转型发展。下放城镇批次建设用地审批权,力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交易实现新增长。

  强化通道枢纽功能。完善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体系,持续推进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拓展铁路和航空口岸运营能力。开辟国内国际货运新航线,扩大腹舱载货业务,发展壮大临空经济。整合组建港务集团,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更好发挥港口平台对开放型经济支撑作用。加强与义乌、青岛、天津等陆港海港合作,开通定点班列。推动落实兰州陆港与连云港港口集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进出口商品中转中心、无水港,力争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积极融入RCEP贸易圈。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公司、海外仓、分拨中心和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壮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省属企业境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稳健实施。促进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兰州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兰州中欧回程班列分拨中心。推进金昌申建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混矿试点。争取设立加工贸易产业园。

  (六)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直面企业烦恼,找准服务梗阻,坚决疏通堵点、解决痛点、攻克难点,以营商服务“软环境”催化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全方位提升“放管服”水平。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化投资审批、招投标等领域改革,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紧盯“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目标,加快建设企业和群众满意的数字政府。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着力打造“甘快办”“甘政通”“12345热线”“不来即享”和“一码通”特色品牌。启动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实现“一屏知全省、一键政务通”。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让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数字红利。

  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开展营商环境升级行动,公正公平对待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落实惠企政策,让更多企业投资甘肃、兴业甘肃、扎根甘肃。落实好新的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催生“放水养鱼”效应。实施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力争市场主体增长10%以上。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深化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信易+”工程。促进政银企互动,构建全省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投放,促进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用好绿色金融支持工具。重拳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任何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中小企业的货物、工程、服务款项。

  高效化开展招商引资。集成优惠政策,突出产业链招商,强化专项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开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招商推介系列活动。支持口岸平台运营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高水准办好文博会。设置兰洽会海外专场,提升节会国际化水平。办好外交部甘肃全球推介活动。

  (七)紧扣共同富裕要求,更深感情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无论财政压力有多大,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为群众办实事只增不减。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继续实施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纵深推动“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加强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甘肃特色劳务品牌。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左右。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兜牢织密社会保障网。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稳步提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优化公积金提取使用政策。新开工改造城镇棚户区6.89万套,建设保障性住房1万套。持续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统筹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大宗农产品保供稳价。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改善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深入实施“优教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县域普通高中。巩固扩大“双减”成效。抓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加快“技能甘肃”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争取设立国家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工程。

  着力推进健康甘肃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快中医药“三大中心”和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发展。推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兰大二院和省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兰州新区国家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提升文化体育软实力。坚持文化强省,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推进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抓好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争取创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实施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成开放简牍博物馆,实施省博物馆扩建、革命军事馆、凉州会盟纪念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项目。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倡导勤学善读,建设“书香陇原”。推进科技馆等科普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办好省运会、残运会、民族运动会。强化体育赛事安全监管,确保赛事活动健康发展。

  今年,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10件民生实事:一是中小学“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改厕所”。在23个重点帮扶县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900套;在义务教育中小学新建、改扩建食堂549个;增补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区中小学学位2万个;改造中小学厕所261个。二是建设1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三是开展40万人次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及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四是对城乡一二类低保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资助,录取到本科院校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的一次性补助8000元。五是对20万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检查。六是对4000户地质灾害区农户实施避险搬迁。七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老年人慢性“四病”健康管理水平。八是建设100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九是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十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

  (八)树牢底线思维,更实举措统筹发展安全。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抓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消防安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推进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守护行动。深化“平安甘肃”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三项基础”新一轮建设。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持续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强化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强化“三公(工)”联动,做好常态化快速平战转换,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深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应用,完善重大疫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抓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坚决筑牢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屏障。

  精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面强化粮食能源、重要产业、战略投资、生物安全等领域风险管控。严格政府债务管理,落实专项债务禁止类项目清单,加大债务高风险市县风险化解力度。做好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加快推进高风险机构化险工作,强化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加强地方金融组织依法监管,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赢得未来。全省政府系统将忠诚履职、尽心尽责,以高度的清醒和执着的韧劲,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我们要永葆绝对忠诚。始终做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定弘扬者,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始终做“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忠诚拥护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始终做富民兴陇的奋力践行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心无旁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我们要奋力担当作为。增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高度自觉,起而行之、谋定而动,跳起摘桃、争先进位。鼓足志在必得的精气神,知重负重担责任,动真碰硬解难题,让实干成为鲜明底色。锤炼善作善成的真本领,提高专业素养,加强调查研究,跟踪督查问效,下足落实功夫,努力创造新的一流业绩。

  我们要依法履职干事。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尊法崇法、学法用法,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纲要,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教育,让法治思维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健全守信践诺机制,提高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我们要严守清廉本色。坚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树牢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一岗双责”,着力纠治“四风”顽疾,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带头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打造节约型机关,严控“三公”经费,以政府“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稳日子”、人民群众“好日子”。

  各位代表!踏上新征程的甘肃,正处在积厚成势、追赶发展的关键时期,重任在肩、使命如磐。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