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奔流文化】奔流新闻携手甘肃十四家博物馆“虎年献宝”贺岁啦!(第①期)

 2022/01/26/ 19:40 来源:奔流文化 记者 荆雯

  农历壬寅虎年说到就到。

  虎虎生威、生龙活虎、如虎添翼……老虎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拥有许多美好的寓意。两千多年前的西周青铜卧虎,一千多年前的隋代铜虎符,以及更早的中新世剑齿虎头骨化石……在我们的视界中,除动物园的大老虎之外,还应该有它们——安身于博物馆的“老虎”的身影,这些身影是历史,是文化,亦是文明的一角。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甘肃,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多姿多彩的自然地理类型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浩如烟海。

  虎年新春来临之际,奔流新闻携手甘肃省十四家市州博物馆共同开启“虎年献宝”贺岁活动,以新媒体手段展现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旨在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这些从众多馆藏文物珍宝中脱颖而出“镇馆之宝”,其中多件为“虎”文物,由此也彰显了陇原人民与“虎”的悠远情结。

  2022年1月25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传统小年。从今日起,“虎年献宝”贺岁活动正式开启,首推三只虎——虎噬鹿青铜牌饰、虎形金饰片和铜虎符。在之后的几天里,奔流新闻每天都将推出不同的“镇馆之宝”,这些印制在精美海报上的“宝贝们”,它们虽然沉默不语,但一看都是有故事的!相信我们能从它们身上感受到时间的重量,触摸到文化厚度和文物温度,从而读懂甘肃,读懂甘肃文化。

文物名称:虎噬鹿青铜牌饰

金昌市博物馆

中国青铜时代末期

  虎噬鹿青铜牌饰单范铸造,长11厘米,高4.8厘米,重50克,一只伫立的老虎用雄爪将小鹿摁倒在地,纤弱的小鹿身躯极度扭曲,丝毫动弹不得,面部呈现出一种恐惧、无奈的表情。整个作品构思巧妙、静中有动,栩栩如生地将大草原猛虎捕食的精彩瞬间永久定格,再现了月氏民族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娴熟的青铜铸造工艺。

  20世纪70年代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发掘一处沙井文化大型聚落遗址——金川三角城遗址,出土大批青铜器以及石器、玉器、陶器、木器、金器、铁器、骨角器、毛麻织品等文物,成为“揭示月氏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地”“河西走廊史前文化宝库”。金昌市博物馆现藏金川三角城遗址出土文物1200多件(套),是国内沙井文化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主阵地。这件“虎噬鹿青铜牌饰”就是其中罕见的艺术珍品,其前部配环以供穿系,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月氏先民珍爱的“护身符”。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是金昌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文物名称:虎形金饰片

天水市博物馆

战国

  战国虎形金饰片(金箔虎饰片)长10.0厘米、宽6.2厘米,重3.30克。残缺、变形、断裂。饰片为虎形,虎呈行走状,后足稍残。头向左前方,嘴镂空张开,耳向后,尾向上卷起至后背。虎首、颈部、躯干及其右侧腿部和虎尾錾刻有细线纹,胸部、臀部和左侧前后足上錾刻圆点纹装饰。尾部有穿孔。

文物名称:铜虎符

平凉市博物馆

隋代

  铜虎符高4.7、长6.9cm,出土于平凉市庄浪县。虎圆竖耳,怒目张口,挺胸昂首,尾上翘,作奔走状。符头部有圆穿孔,背面有凸起的十字扣。符身正面阴刻篆书“永安府”字样;背面阴刻楷书“右骁卫”“兰丰二”等字样。右翊卫、右骁卫,官署名,为隋唐十六卫中的两卫。隋初称左右卫,隋炀帝时改为左右翊卫,所领军士称骁骑。是隋代府兵驻防庄浪的历史见证,是研究隋代府兵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

  虎符即兵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隋唐以后逐渐由令牌代替,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各个朝代的兵符造型各不相同,以象征军威的虎形符为主,兼有鹰、龙、鱼等形状,材质也分金、玉、铜、木、竹等。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兵符上的军队编制的标识。虎符均为左右两半,右半为皇帝或朝廷保管,左半为将领或地方长官所持,左右两半各有榫卯,合拢后丝丝入扣,方可调兵。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海报丨奔流新闻插画师 钟文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