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新春走基层】这一年,晒晒他们的“幸福账本”

 2022/02/10/ 09:17 来源:陇东报 记者 魏博庆 张宁宁 徐雅荷 陈思 通讯员 赵琮 杨彦强

【新春走基层】

这一年,晒晒他们的“幸福账本”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去的一年,无论身在哪个岗位,无论赚钱多少,兢兢业业的人焕发着奋斗的精气神,勤勤恳恳的人收获了美好的生活。只要奋斗,幸福的“账单”就不缺席,为他们记下每一个努力前行的时刻。 

  

“糖人”王新红的“甜蜜”事业

  每日甘肃网2月10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记者魏博庆)近日,记者来到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王新红家,他正和两名工人制作拉板糖,因为室内温度高,整个操作间里雾气缭绕,拉板糖的香味不断从锅里飘出来,醇香诱人。

  王新红告诉记者,“拉板糖”也叫“板板糖”。王录村做糖的手艺已经传承了100多年,201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岁的王新红是王录村拉板糖的第六代传人,正宁县文化馆授予王新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王录村的拉板糖属于纯手工制作,主要以小麦、玉米、糜子、谷子等为原料,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泡麦芽、泡米、加工混合、发酵、淋糖、熬糖等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形成。

  “原材料、火候等决定了拉板糖的口感。”王新红说,开始时,每次做出的糖,他都要先尝尝,以保证口感,而现在,凭借着10多年的做糖经验,王新红不需要品尝,只要看一眼,就可作出判断。

  说起制作拉板糖缘由,王新红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糖果,为了能让孩子过年吃上糖,老人们通常会在农历春节临近时制作拉板糖。王新红的父亲做糖时,他就跟着帮忙,耳濡目染,渐渐也就掌握了制作流程。拉板糖几乎承包了王新红儿时春节全部的零食记忆,制作拉板糖的冬天,也成了他记忆里最甜蜜的时光。

  “制作拉板糖十分辛苦,每年从10月份开始,要忙碌近半年的时间。”王新红说,每天早上5点,他就起来开始忙,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能完成制作。“因为辛苦,村里很多做糖的人家放弃了,村里原来有13家做糖,如今只有两家了。”王新红说。

  在制糖过程中,王新红不断摸索,在传统制糖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生产,做出来的拉板糖既保留了原来的老味道,又增添了一些“新元素”,吃起来口感极佳,购买王新红拉板糖的人大多是“回头客”。

  “我用淀粉和芝麻代替了原来做糖过程中用的材料,吃起来不硌牙了,因为是纯粮食制作,和市场售卖的其他麦芽糖相比,也不黏牙。”王新红说。

  “苦尽方能甘来”,王新红深谙这个道理,因此一直坚持着。辛苦的付出也带了不错的收益,2021年,王新红的拉板糖卖出了4000多斤,为他带来了10万多元的收入。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收入3000多元。”王新红说,在正宁县文化馆和各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他的拉板糖生意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经销往上海、北京、陕西、新疆等地,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何春:我在县城有了家

  每日甘肃网2月10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记者张宁宁)春节期间,记者来到镇原县易地搬迁点惠达家园何春的家,75平方米的房子里干净整洁,何春的丈夫和儿子下着象棋,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们原来在平泉镇洪河村有几孔窑洞,因为孩子要上学,我们便一直在镇上租房住,后来老家的窑洞也塌了,租房住始终觉得没有根。想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几乎不可能,所以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拮据。”说起以前,何春觉得很不容易。

  近年来,镇原县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易地搬迁对象扶持力度,落实后续扶持政策,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019年,这件喜事落到了何春家。在易地搬迁政策支持下,何春一家从平泉镇直接搬到了县城惠达家园,告别了老窑洞,住进了安全、整洁、崭新的新房。从前每天何春和丈夫心心念念的好日子变成了现实。“在小区里不仅分到了好房子,还找到了好工作。不敢想,居然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出大山,成为‘县城人’。”何春说。

  搬到县城后,她们一家人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家里面添置了冰箱、液晶电视等家电,出门脚不沾泥、上下楼乘坐电梯……她居住的小区离镇原县南区小学只有5分钟路程,两个孩子都转进了南区小学,教学环境改善了,孩子们学习更加勤奋,成绩也进步了很多。

  随着小区配套设施的完善,镇原县碧华服装厂校服加工车间、甘肃维斯雅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陆续在小区里落户。因为对缝制感兴趣,何春便应聘到镇原县碧华服装厂校服加工车间上班,每天9个小时,下班正好可以接孩子放学。

  “我手脚比较麻利,在车间里做校服,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何春充满希望地说:“今后,我要好好把孩子带大、教育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